「安眠藥」吃多變「精神病」又「失智」?全台「失眠族」都不知道的「藥命真相」|每日健康 Health

(本文作者:黃偉俐醫師,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美國俄亥俄大學心理學碩士。現為黃偉俐身心科診所負責醫師)

 

打破安眠藥的迷思!對抗失眠!

 

「醫師,我跟你說,我不要吃安眠藥,像之前的醫師都只開助眠劑給我。」

 

助眠劑(註1)?趕快用電腦查患者的健保IC卡,看看哪個醫師這麼厲害?有助眠劑這種東西嗎?結果揭曉,患者吃的就是最一般的安眠藥啊!

 

「小姐,不好意思,請問您吃的是戀XX這個藥嗎?」

 

「是的,醫師告訴我它是助眠劑,不是安眠藥,所以我放心地吃了很久,一切都沒問題。一直到最近,即便吃了藥也睡不著。」

 

「可是戀XX是一般常見的安眠藥啊!你確定之前的醫師說它不是嗎?」

 

「真的。我一再跟醫師吩咐說我不要吃安眠藥,他也再三跟我保證不是。」

 

安眠藥沒有你想的那麼可怕,亂吃才危險

 

接下來的故事呢?其實在這種情況下,醫師最好的選擇應該是繼續這個善意的「謊言」,滿足病人的需求。可惜我做不到,但說真話的結果就是又損失了一位病人。在此懇切拜託各位讀者,如果認同本書的想法,尤其是那些不曾受失眠之苦的讀者,請不要再說什麼「安眠藥有毒」「安眠藥吃多了會失智、會變神經病」之類沒根據的話。這樣的「七嘴八舌」會害失眠患者擔心受怕,真的會害到人。

 

請傳播正確的訊息,那就是:「安眠藥是安全的藥物,服用沒問題,但是宜短期服用,並謹慎使用。同時,找對的醫師很重要。」「即使不得不長期服用也不需擔心,因為截至目前為止,不管是學術研究或醫師臨床觀察,也還沒發現確切的風險。」

 

「亂擔心」是失眠患者常見的問題,但外面多的是安眠藥不可以吃的傳言。有時更困擾的是,越來越多不嚴謹的研究,製造出很多亂七八糟的結果,像是致癌啦,失智啦,變神經病啦,但多半都是倒果為因。換句話說,往往因為罹患癌症、失智症,或其他早期尚未診斷出來的精神疾病在先,而失眠是這些疾病所導致的症狀之一,所以病人需要吃安眠藥;而不是安眠藥真的造成癌症、失智症或其他精神疾病。

 

相對於很多人被嚇到吃安眠藥也不是,不吃日子更痛苦,也有很多患者完全不擔心亂吃安眠藥,這也是一個問題。這些患者不僅濫用,造成依賴安眠藥的機會大大增加;甚至把自己的安眠藥分給親友吃,把別人也養成藥罐子。分食自己的藥物給他人,是很不負責任的事情。但這種事情卻屢見不鮮,而且誇張到大家無法想像的地步。

 

「醫師,我已經失眠一年多了,都要靠吃安眠藥才睡得著。」

 

「可是為什麼你的健保卡上,相關紀錄是一片空白?」

 

「喔!是這樣的,以前我父親有在吃醫師開的安眠藥,後來他不用吃了,就給我吃。」

 

吃別人的藥,竟然可以這樣吃一年多?你覺得誇張嗎?我可是聽多了。

 

網際網路很方便,尤其在蒐集資料上更是便捷。要是不想上醫院診療,還有一些號稱專家的達人會立即在網路上解惑。但是,在網路上搜尋失眠或精神相關疾病,往往很容易找到錯誤的資訊。最大的問題是:大家都想把失眠這個問題簡單化,但是失眠的診斷很複雜,治療也因人、因病而異,需要科學化、客製化,讓安眠藥可以真的只需短期服用。

 

腦子的功能太複雜,醫學上對於失眠的診斷也還不夠成熟。即使是號稱睡眠專家的睡眠中心醫師、睡眠醫學會成員、神經內外科,甚至精神科醫師,對於睡眠障礙的知識跟看法可能都很分歧。像在臺灣,最有可能是造成失眠的第一名:廣泛性焦慮症,尚有很多醫師,其中更包括精神科醫師,連診斷都搞不清楚,遑論治療(註2)。

 

 

去醫院睡覺就能治療失眠?

李先生在來我門診之前,已經在某大醫院的睡眠中心睡了一晚,診斷出輕至中度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這個症候群分為阻塞型、中樞型及混合型,其中阻塞型占九成,這些患者在睡眠中,呼吸道會塌陷,造成重複停止呼吸,因而血氧下降,打斷正常的熟睡期而無法深睡。就算睡了十多個小時,醒來後依然覺得疲倦,好像一夜沒睡。

 

睡眠中心的主任是位胸腔科醫師,他覺得李先生還不需要戴呼吸矯正器,就開了抗焦慮的藥物給他。可是,病人吃了藥還是睡不著啊!花了幾千塊去醫院睡覺,還是開跟安眠藥同一類的抗焦慮藥,最慘的是吃了也睡不著。這樣大肆折騰的意義在哪裡呢?醫院的自費項目賺了錢,但很多患者並沒有得到真正幫助。其實,要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絕大多數只要一台錄音機就可以了。因為呼吸中止症候群的病人一般都會打呼,假如聽到規律的打呼聲突然中斷一至數次後又再重新開始,那也就差不多確診了。而且一般失眠患者的困擾是入睡困難,呼吸中止症候群不太會造成入睡問題,而是影響睡眠品質。

 

李先生真正的困擾是難以入睡,但檢查出來的卻是影響睡眠品質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雖然他確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侯群,但跟入睡無關。這樣的反差,其實就跟人類固守基本盤的天性有關。醫師經常如此做,病人也是。更何況有很高比率的失眠患者,一聽到醫師建議他們看精神科,臉色都不會太好看,怕從此成為精神病患。以前的醫師真的怕自找麻煩,因為患者的反應往往很激烈。現在別科轉診病人給精神科醫師的情況已經很普遍了,反而是患者不願接受轉診到精神科的建議,堅持做一些無謂的檢查。

 

精神科的一大問題是無法做明確的檢查,靠的是診斷準則跟醫師的經驗。害怕精神科或有偏見的人,對於沒有一套辦法來檢查,以得到肯定診斷這件事很難接受!他們常好奇為何不能像量血壓、測血脂一樣,有儀器檢測、有抽血動作、有實際數字證明。很多人冀望睡眠中心,希望檢查後很快就有結果,醫生能做出正確診斷,然後治療好就不用再吃安眠藥。但是,病人真正能在睡眠中心得到的幫助並不多,能夠檢查出來的病更有限。後續不管是戴矯正器或吃安眠藥,其實都不會「斷病根」,所以國人才會一年吃掉三億多顆安眠藥啊!

 

 

你做的檢測都是必要的嗎?

 

我有位病人平常吃太多安眠藥跟抗焦慮藥物,門診時我一直希望可以做心理諮商,因為他不會處理壓力跟焦慮,遇到狀況就猛吸菸、狂吃藥,但是他都以太忙拒絕了。有一次,媽媽發現他吃藥的情形後,硬逼著他去找另一位醫師,並且強調不想再服用任何藥物。

 

結果,花了兩千元作自律神經檢測、五千元抽血檢查,再加上幫助睡眠的一週腦部保健食品又將近兩千元。後來,消失兩個月的他又回頭來找我看門診,告訴我為什麼沒有固定回來拿藥時,我好奇地問他。

 

「那你抽血時做了哪些檢測項目?」 

「不清楚,醫師沒說。」

「哪些項目異常?」

「不知道,醫師沒解釋。」

「保健食品吃了覺得如何?」

「沒幫助,所以才又回來找你開藥。」

 

 

另外一位初診病人來看我的門診前,際遇跟上述很類似,在一家號稱藉著調整自律神經可以治療失眠的診所看了一個月,光自費的檢查就花了上萬元,也不知道做了什麼抽血檢測項目。說是最近很流行的自然醫學,跟叫人吃藥的西方醫學不同,還號稱癌症可以不藥而癒。結果病人治療了一個多月都沒有進步,跟該診所抱怨,反而被數落了一頓,說要做三個月才會見效。但是三個月就要花掉好幾萬元,有多少機率真的有效呢?有沒有科學證據呢?

 

在醫療方式上,還有一派屬於自然醫學,又稱自然療法,採用把人體視為一個整體的觀點。他們相信人體有自癒的能力,希望能利用自然界存在的物質和人的自主能量來預防和治療疾病。鼓勵人們或病患盡可能減少外科手術與服用化學藥物,多使用自然、不具侵犯性的治療方式來改善病況、促進痊癒及保持健康。

 

有一陣子,電視節目上某某藥學博士說:「補充鈣質能幫助改善失眠及一些精神疾病。」一時之間,各種自費的補鈣產品蜂擁推出,流行了起來。但不管是醫學或藥學,應該都很清楚血液中的鈣濃度,會調控在一個適當的小範圍內。鈣太多,就先存在骨頭;鈣太少,再從骨頭中釋出。不分青紅皂白猛吃,補太多可是會造成泌尿道結石的。

 

雖然很多發明一開始也經常被認為是胡說八道,像是照相機會攝人魂魄的傳言,一開始也有很多人信以為真。對於保健食品、非正規醫學的特殊治療方式,其實可以採取開放的態度,也不用一味排斥。但是,合理的收費、科學的態度與研究的證據很重要,更不能說要等上三個月才知道療效。太多的保健食品絕對會增加肝臟的負擔,可能比吃藥的影響大很多;未經檢驗的成分,其安全性不會有人知道,尤其長期使用的安全性更是需要嚴謹的追蹤研究,但有人在做嗎?

 

也有很多人把失眠歸因於自律神經失調,但這並不正確,下一章會針對大家最有興趣的自律神經失調做說明。而對於市面上很多過度誇大自律神經治療的保健食品廣告宣傳,請大家務必謹慎看待。畢竟,臺灣人的詐騙能力可是世界知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助眠劑非正式醫學或藥學的分類及名詞,而是在一般開架式藥櫃上或藥局裡,都可以買到的非處方類藥物,像是:褪黑激素或抗過敏藥物。抗過敏藥物的副作用是會嗜睡,所以能幫助睡眠,但其嗜睡時間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很長,會影響隔日的精神,甚至造成車禍。高劑量的褪黑激素,或者是目前有作用在褪黑激素細胞接受器的安眠藥,服用後白天也可能出現嗜睡情形,不可大意。

 

註2:十年前開始,精神科才開始重視廣泛性焦慮症,但是相關的研究不多。直至目前為止,診斷上依然有不同的看法。以前常含糊籠統講的精神官能症,其實最多的應該是廣泛性焦慮症跟其他焦慮性疾患,如恐慌症、強迫症等。現在的診斷系統中早已沒有精神官能症,但有些醫師還是喜歡跟病人這樣說,是圖方便卻不科學的行為。

本文摘錄自如何出版社《失眠勿擾:用對方法,找對醫師,從此遠離安眠藥》,圖文為如何出版社授權刊登,非經許可,禁止轉載。

如何出版社 / Via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4269

 

 

封面圖片出自:nito/shutterstock

© 2016-2024 Links Technology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Pollster Technology Market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每日健康 Health 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許轉載本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