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感受更重要!憂鬱症和躁鬱症差在哪,醫師教10秒分辨你的心是否生病了

shutterstock / Via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young-sad-woman-sits-alone-front-448219072?src=opR3j9KtFdVLokyy_9iq-A-1-25

【每日健康/林暐鈞 編譯】

根據天下雜誌與聯博投信合作公布2018台灣女性壓力指數,台灣女性總壓力指數53.2分,屬「中性偏高」,人人皆焦慮憂愁,顯示著憂鬱症可能襲擊每一個女性。精神科醫師據臨床經驗指出,時常聽到別人說誰是躁鬱症,或是懷疑自己罹患躁鬱症,而前來看診,但是躁鬱症僅佔人口的千分之五,非屬常見,為何一般人仍先考慮到是它?

焦慮不等於躁鬱症

據調查顯示,原因恐怕就像「精神分裂」一樣,「躁鬱症」也慘遭誤解與名詞濫用。許多人把「煩躁」與「鬱悶」等混和情緒當成躁鬱症,其實那算是「焦慮症」而非躁鬱症。

「唸起來很像,應該沒什麼關係吧?」如果是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依據賴奕菁精神科醫師在其著作《好女人受的傷最重》一書中指出,焦慮症要服用鎮定解焦慮劑,躁症得用情緒穩定劑,憂鬱症則是選用抗憂鬱劑。診斷不同,用藥也天差地別。

她強烈提醒,別以為反正都是精神科藥物,能夠隨便拿取他人的藥來吃。吃錯藥的機率非常高,恐怖後果不堪設想。

躁鬱症分為「躁症」與「鬱症」

精神科醫師指出,「躁鬱症」是情緒中樞失衡所致,表現過高為「躁症」,過低即「鬱症」。就像體溫,過高發燒過低失溫,人體無法維持正常機能。

躁症時期,患者的情緒呈現莫名高亢,活力無窮,像是比滿格更爆表的電池。不太需要睡眠、文思泉湧、滔滔不絕、自信高漲,每天像個工作狂,卻容易判斷失準,做起事來虎頭蛇尾,嚴重影響到應有的表現。到後來情緒爆炸時,衝突暴力等事件都不罕見。例如:一名護理患者干涉醫師的治療處方,甚至跟長輩都要打起來,就是因躁症使然。

憂鬱時期就是另一個極端,情緒會跌到谷底,凡事沒有興趣、失眠、食不下嚥、腦袋當機、身體無力,猶如電力快耗盡的電池。腦中只有負面想法,沒有希望,活著沒意思,只是一個拖油瓶。容易有自殺念頭的生命危險。

賴奕菁精神科醫師說,躁鬱症經常前幾次發作是憂鬱,後來才轉為躁症。以至於在躁症發作前,連醫師都難以確定是憂鬱症,還是潛在的躁鬱症。這牽扯到抗憂鬱劑可能引發躁症,即使之前病史都是憂鬱,醫師還是會提醒你注意自身情緒變化,如果突從憂鬱轉躁,就需立即就醫更改藥物。

女性罹患憂鬱症比例高達25%

實際上,躁鬱症不常見,憂鬱症卻是高到女性的罹患率達四分之一,男性也有八分之一。因此你如果罹患憂鬱症,請別失望透頂「為什麼是我?」,畢竟憂鬱症機率高到人人都可能中獎。(推薦閱讀:憂鬱症十大徵兆,女性這時期最常犯病)

至於情緒為何無法穩定,精神科醫師解釋,情緒本身是大腦的產物,在多重壓力的環境之下,大腦是個生物電腦,出狀況在所難免,自然情緒有會有波折。

神經網路內部溝通媒介是「電流」與「神經傳導物質」,治療藥物的目的就是調控這兩個機制,讓情緒得以回穩。不過,賴奕菁醫師點出最重要的一點,藥物僅能改變過高或過低的狀態,無法操控人的想法。

因此,別誤以為吃藥就會得到良好控制。藥物其實沒那麼強大,頂多只能輔助,不可能反客為主,控制別人的思想自由。其實,最強大的是自己。

精神科醫師教你突圍

坦然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

人都是肉身之軀,不會因為職業、階級不同而對疾病有不一樣的免疫效果。例如:病人常詢問醫師,「你是醫生,怎麼也會生病?」這問題就跟美女的大便也是臭的一樣,上天並沒有給醫療人員疾病豁免權,只要是人會得的病,都會有機會遇到。

所以,如果罹患憂鬱症,就坦然接受自己是凡人的現實。面對疾病,和平共存地處理它。

別執著在吃藥,過正常生活才是王道

許多人常有一個迷思,比起發作時造成的災難,寧可吃藥,但總覺得自己從此不再是正常人。關於正常的定義是什麼?許多人的回答是:「正常人至少不需要吃藥吧?」

精神醫師不這麼認為,許多人執著的「吃藥」,並無法用來判斷人的正常與否。其實能過著普通日子,就是正常人了。每天吞幾顆藥維持工作、生活已經是正常人了。所以,不須定睛於那幾顆藥丸。放眼茫茫人海,有多少人在吃血糖、血壓、血脂三高藥物;有人飽受過敏性鼻炎之苦,需吞藥加整包衛生紙;有人看起來很好,心臟卻裝了支架,更多人嘴裡裝了假牙,誰不是在與身體妥協著度日呢?

許多人擔心長期服藥會傷身,這其實是多慮了。如果藥物對身體的負擔是一分,那麼發病對生活的破壞就高達十分,如何選擇其實是可以馬上辨別的,就是藥物控制。如果不多處理,會有惡化風險。

預防復發與盡早治療,是不二法門

何況,憂鬱症、躁鬱症都屬於陣發性,通常一發作後一陣就會緩解。經過醫師評估,有時可以減少用藥,甚至停藥,而非永遠不能停藥。憂鬱症、躁鬱症算是重大傷病,但不是得終身服藥的慢性病。

這種疾病會好嗎?當然會。不論發作長短,只要妥善治療,最終都會好,回到原本一樣。精神科醫師提醒,有這種體質的人就有「復發」的可能,應多加留意。這一類疾病若控制越差,會越常發作,可能會造成腦部嚴重退化。在此之前,絕對會把人生搞得一蹋糊塗,失業、離婚、輟學、信用破產樣樣來,甚至完全無法收拾!

做好壓力管理

除藥物外,日常生活需注意「壓力管理」。有病史的人要減少不必要的壓力,勿拿鹽巴往自己傷口撒。若旁人認為病患應該要多操、多挑戰才能提升抗壓力,請直接忽視不理,這種觀念可以用在鍛鍊肌肉,對在情緒疾病上根本是亂搞。

思考與注意力是極其珍貴的資源,無謂的壓力所消耗掉的心力,會使人在重要事務上處理得很差勁。

自己的感受比他人眼中的形象重要

或許患者可能會更害怕挑戰與壓力,但重點在於這些東西會不會讓你更幸福、更快樂。你可能在意的是他人的評價,並非實質受用的感受,這就是無謂的壓力。

賴奕菁醫師認為,也許生病有時是上天的禮物,逼人跳脫出他人眼光,先直視自己內心來做取捨。究竟是自己的真心感受重要,還是自己在別人眼中形象重要?人生苦短,越早務實越好。

醫師提醒,正值生育年齡的女性在用藥期間,務必注意避孕。很多藥物可能對胎兒安全有所影響,請先與醫師討論調整用藥,兼顧人命安全。

 

《延伸閱讀》「醫生,我覺得活著好累」 精神科醫師揭憂鬱症十大典型徵兆

© 2016-2024 Links Technology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Pollster Technology Market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每日健康 Health 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許轉載本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