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原住民容易痛風?內科醫師:真的!和這5個原因有關

(根據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及過敏免疫風濕內科章順仁、葛應欽、陳忠仁等人的研究,發現台灣原住民包括鄒族、布農族、泰雅族、排灣族等都有很高的痛風盛行率及高尿酸血症。)

sumroeng chinnapan / Via  shutterstock

每日健康/高醫醫訊 內科 歐燦騰 主治醫師

 

談台灣地區的痛風

痛風是尿酸代謝異常所引起的疾病,其臨床特徵為反覆發作的急性關節炎、尿酸單納鹽形成痛風石沈積、痛風石慢性關節炎,且常合併高尿酸血症等;若未經適當治療,常會演變成痛風性腎病變。

痛風的病史可以回溯到兩千年前希波克拉提斯的年代,這位古希臘名醫觀察很多患者,得到一個結論:「太監不會得到痛風,女人在更年期以後才會得到痛風,年輕男性除非荒淫無度才會得到痛風。」

痛風在古代稱為帝王病,包括元世祖忽必烈、法王路易十四、亞歷山大大帝、美國先賢富蘭克林都曾得過這個病,也因此一直被視為是和酒肉有密切關係的富貴病。

近年來台灣地區因經濟發展,生活及飲食型態的改變,導致痛風病人的急遽增加 ,並使這種病進入一般升斗小民家中。痛風的患者在其發病的過程中的某一階段開始必將合併有高尿酸血症,但高尿酸血症的人,大約只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二會發生痛風。

目前醫學上若男性血清尿酸值大於7.0mg/dl,女性大於6.0mg/dl,則稱為高尿酸血症。

一般而言,若血清的尿酸值愈高,則這個人將來發生痛風的機會也愈大。

根據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及過敏免疫風濕內科章順仁、葛應欽、陳忠仁等人的研究,發現台灣原住民包括鄒族、布農族、泰雅族、排灣族等都有很高的痛風盛行率及高尿酸血症。

並且在鄒族及泰雅族的幾位患者中,找到了HGPRT基因的點突變,造成HGPRT基因失去功能,尿酸無法代謝,造成患者十幾歲就得到痛風並形成痛風石,三十歲左右就因痛風併發症而去世。

雖然漢人痛風的盛行率約千分之四至千分之五之間,但在台灣地區某些村莊,痛風似乎有「聚集」的現象,例如澎湖縣七美鄉,整個島上痛風的患者相當的多。推測可能和遺傳有關。

痛風的病人常伴隨著肥胖、酗酒、高三酸甘油脂血症或慢性腎功能不全。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合併有高血壓。

因此一個病人除了治療痛風外,也必須同時治療這些疾病,如此才能避免痛風的發作,防止腎功能的惡化,維持心血管與腦血管的健康。

在一九五○年以前,痛風的治療效果是非常差的。但是在今天臨床醫師可以運用許多治療效果非常好的藥物,例如丙璜舒(probenecid)、別普林醇(allopurinol)、或苯溴香豆酮(benzbromazone)來治療病人,此外,病人需戒酒、多喝水、食用低普林食物。

其治療目標,依據美國風濕病醫學會的建議,要使病人的血清尿酸值長期維持在5.0mg/dl以下,如此才能避免痛風石或痛風性腎病變的產生。

 

封面圖片來源

sumroeng chinnapan /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痛風發作走不動?醫師叮嚀:除了少吃海鮮,可多吃兩食材

© 2016-2024 Links Technology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Pollster Technology Market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每日健康 Health 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許轉載本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