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即將上路,我們準備好了嗎?!臺灣防疫如何評價:公衛專家數據解讀

臺灣防疫如何評價——三年應該合在一起算嗎 

行政院蘇貞昌院長在民進黨全代會報告施政績效,指出在主要的國家中,臺灣染疫死亡率最低,超額死亡率是世界第三低。聽在新冠亡者的家屬與正為新冠後遺症所苦的民眾耳裡,月之超額死亡8,758人、7月新冠死亡2,191人,合計10,949人死亡,光是2022這一波,已超過4個九二一震災,請問,這樣還繼續宣傳其很輕微,臺灣人為什麼不憤怒? 

尤其是,不論從臺灣1-3月對抗Omicron的經驗,或是借鏡日本、新加坡、紐西蘭的實例,很多死亡確實是不必要而且可以避免的! 

政府用嘴巴說很輕微,病毒就會輕微嗎?4月初已經知道檢驗沒準備、兒童疫苗還沒打、藥物買太少給太慢,指揮官對疫情規模沒概念、沒盤算,對於快篩該買多少還在用清零時代裹小腳式的估算,既然如此,當看到疫情開始失控,為什麼還是不肯踩剎車? 

一個恩恩已經很不捨了,而事實上,很多恩恩都走了。很多,在抵達醫院前已經死亡。我們所一向引以為傲的健保醫療體系,最卓越有愛心的醫護團隊,都還來不及幫上忙。 

明明總統與行政院院長都很清楚說不會放任病毒肆虐、會減災。結果,先是不準備、搞不清楚自己正在做什麼,等到情況失控,還在爭議誰不懂流行病學、誰的著作等身,反正,就是不剎車、不減災。這一切,到底為了什麼?不該給人民一個合理交代嗎? 

剎車減災有沒有用,如圖9-1所示,看原本423日發生率居當時戰國六雄(全臺疫情最早竄升的六個縣市)第四高的臺北市,到了7月底確診率與名次的變化,或許也可見一斑。臺北市先是在4月底就超前部署授權學校停課,到5月中又積極啟動會考後全面改遠距上課,到了7月底,它的確診率18%,掉到全臺第12低,成功退到中段班,脫離六雄,而其他五縣市都還高高在那兒。 

人民並未苛責政府無法持續清零,但是,明知該準備的防疫三寶卻無一到位,而說好的減災,也不做;有法令,卻不依法防疫,叫全民自主應變;決策不先與基層溝通,民眾無所適從,還說要怪就去怪病毒;造成一萬人死亡,還是繼續拗說都很輕微;重症有86%都死了,這叫做清零?還誇耀有「把事做好」(指揮官的競選標語),這是何等的諷刺! 

▲ 2022年4月與7月疫情排名變化。 / Via  天下文化

為什麼開放不能等、傳播速度不能緩? 

美國如期在615日審查通過了莫德納疫苗用於6個月至5歲幼兒,以及BNT疫苗用於6個月至4歲幼兒的EUA。這兩個疫苗先前就已經在進行臨床試驗、準備申請用於幼兒,這是國際都知道的。6月中要審查的消息,在4月底就發布了。 

如果以蒼生為念,應告訴大家新冠的傷害,包括長新冠,而非散播不實訊息說很輕微、還講無敵星星,好像感染比較好;主要傳播途徑也要弄清楚、跟大家講清楚,針對空氣傳播做好防範。如此,請大家再稍微忍耐3-4個月才開放,把握這段期間,把疫苗、快篩試劑、藥物準備好,還沒打疫苗的趕快去打,把高齡長者的三劑接種率盡量拉高到九成以上、5-11歲學童疫苗開打,並預先下單6個月大以上的幼兒疫苗,然後,在8月左右開始鬆綁防疫措施,這時,疫苗效果正好,又適值暑假停課,擴散速度不會那麼快。而且,所有年齡層都可以打疫苗了,各年齡層民眾,都已可以共同承擔部分防疫責任。 

或者,在3月底、4月初疫情蠢蠢欲動時,政府了解到自己防疫三寶都還沒到位,應該先採用公衛措施,包括擴大篩檢、限制大型活動等,盡力爭取時間,那麼,不論根據先前對抗Alpha的經驗、1-3月的經驗,或新加坡、日本、紐西蘭對抗Omicron的經驗,傷亡規模一定可以小很多。 

不肯緩,這麼急,到底為了什麼? 

《臺灣新冠疫情的衝擊與反思》書封 / Via  天下文化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臺灣新冠疫情的衝擊與反思

 

【更多資訊請上《天下文化》;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2016-2024 Links Technology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Pollster Technology Market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每日健康 Health 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許轉載本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