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小心中風危機 心臟亂跳可能是中風前兆/洪素卿

bluedog studio/shutterstock / Via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vector/red-epicenter-pain-brain-silhouette-mans-448748956?src=-D2toBZ9PR0jERbeUY4tdw-1-3

 【每日健康/名家專欄 洪素卿】

冬天是中風好發季節,前行政院長陳沖日前也因腦中風住院治療。根據衛福部統計,每6名腦中風患者,就有1人是因心房顫動所引起,估計約每5小時就有1人因為心房顫動而引發中風。面對接下來一波波冷氣團,醫師提醒,除了控制好血壓、血脂以及血糖,做好保暖工作,心房顫動患者也要遵照醫囑用藥控制、降低中風風險!

 

心房顫動形成血栓 順流而上引發缺血性中風

什麼是心房顫動?心房顫動為什麼會提高腦中風的風險?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詹益欣指出,心房顫動是心房內不規則電氣活動使心跳呈現不穩定速度、又快又亂。當心房亂跳時,血液在心房內流速減緩或滯留,就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順著血流達到腦部,造成阻塞,就可能引發所謂的缺血性腦中風。

要如何降低心房顫動引發的腦中風危機呢?詹益欣醫師表示,要預防心房顫動造成的腦中風,以往多使用傳統抗凝血藥物。這個藥物與部分食物有交互作用,因此飲食上相對比較麻煩。尤其是台灣或是亞洲地區,飲食習慣複雜又多樣化,包括動物內臟或是菠菜等深綠色蔬菜,或是常喝的茶類等飲料,潛在都可能跟這種傳統抗凝血藥交互作用,導致藥物濃度在體內過高或過低,甚至引發出血風險。「這類情況在臨床並不少見,有時候病人也搞不清處自己究竟吃了什麼!?」(推薦閱讀:溫差大當心腦中風! 謹記「臨微不亂」4字訣是保命關鍵

(近年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藥物,有助提升患者服藥順從性,降低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 / Via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closeup-desk-doctors-office-bottle-pills-562215688?src=WimjpTebO3mB1ZdgED0mjw-1-22

抗血凝藥有交互作用 新型口服藥有利降低中風風險

至於近年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則與藥物及食物交互作用情形低,使心房顫動患者生活便利性大幅提升,也有助提高患者服用藥物的順從性。

過去研究顯示,患者如果服藥順從性差、漏藥的話,中風的風險會明顯增加。詹益欣指出,一般來說,如果已經有在服用傳統抗凝血藥物治療,比起不治療的人,其中風的風險可以下降超過一半以上;使用新型抗凝血藥物的話,則可以進一步下降二十%。此外,吃抗凝血藥物最擔心的出血問題,新型抗凝血藥物在重大出血、腦出血則可比傳統藥物降低一半或更多。

不過,過往關於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相關療效及安全性研究都集中在以西方人為主體的研究,關於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在亞洲人包含我國民眾,服用劑量也要一樣嗎?

 

抗凝血藥有出血風險 低劑量可減少中風機會

詹益欣指出,以鄰近國家日本為例,有些藥物考慮日本民眾的體型,有進行特定的劑量調整,劑量設定比較低。台灣有些藥物也參考日本劑量。過去並沒有對此額外進行研究。

那麼若是服用比較低劑量的抗凝血藥物,是否一樣安全有效呢?先前有一項以台灣健保資料進行的低劑量新型抗凝血藥物進行安全性以及有效性研究,比較了14971名患者使用15毫克、11029名患者使用10毫克新型抗凝血藥,以及16000名患者使用傳統藥物之後,結果顯示,比起傳統藥物,使用低劑量的抗凝血藥物不只是缺血性中風風險降低了,其他包括出血性中風、顱內出血、重大消化道出血、重大出血,以及相關死亡風險也都降低。

詹益欣表示,台灣很大部分的醫師、病人也會採取低劑量的做法。以目前研究看來,採用日本劑量遵循低劑量原則,看起來安全性、有效性還不錯。

他指出,基本上目前在台灣有多種藥物、各種劑量都有,使用上還要考慮腎功能、體重、年齡等。由醫師依據病人情況,選擇最適用的藥物,不可自行調整劑量。此外,即便是新型抗凝血藥物,也一樣有出血風險,還是得特別注意。

建議日常生活還是要維持健康飲食,適當運動並維持健康體重。若發現有脈搏不規則等情況發生,要多提高警覺並及早就醫檢查。(推薦閱讀:冬天不想中風,6點前別起床運動!醫師提醒保護血管「這2點」最重要

 

© 2016-2024 Links Technology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Pollster Technology Market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每日健康 Health 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許轉載本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