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到敗血症只要兩小時? 兒科醫師推3招助排便免吃藥

(有時便秘久了,糞便在直腸已變成糞石,造成糞水從糞石旁往下滲而弄髒內褲,常被誤以為拉肚子而給予止瀉藥,反而更加重便秘問題。)

Thetor.P / Via  shutterstock

每日健康/高醫醫訊 一般小兒科 李一賢 主治醫師、趙美琴 主任

 

淺談小兒便秘

便秘雖是小問題但卻常常困擾著小朋友及家長;它是兒科病人最常見的問題之一,約佔一般兒科門診的3%,小兒腸胃門診的10%至25%。

所謂便祕是指大便質地變硬而造成解便困難甚至造成肛裂而疼痛流血;一般而言此類病人經常數日解一次大便。

影響排便次數及糞便硬度的因素很多:

(一)在食物方面:

醣份增加可使排便次數增加,質地變軟;水份及纖維質攝取增加可改善便秘;高脂高蛋白飲食會造成便秘。

(二)情緒及運動量:

運動、生氣、緊張時大腸蠕動會增強,反之憂鬱不愛運動會使大腸蠕動降低造成便秘。

(三)許多藥物之副作用也會引起便秘。

常見的臨床症狀有:

(1)腹脹、腹痛:

通常排便後,此腹痛腹脹現象可以稍微緩解,但不久症狀會再復發。

(2)食慾不振、體重增加緩慢:

通常治療後,食慾及體重會有明顯改善。

(3)合併肛裂之產生:

此常是因為糞便過硬造成排便後肛門口裂傷,血絲沾在大便外面或尿布上;由於裂傷之後造成排便疼痛,小朋友反而更畏懼大便造成惡性循環。

(4)有時便秘久了,糞便在直腸已變成糞石,造成糞水從糞石旁往下滲而弄髒內褲,常被誤以為拉肚子而給予止瀉藥,反而更加重便秘問題。

(5)合併泌尿道感染或遺尿:

研究顯示,長期便秘的小孩,約有三成合併遺尿,一成會有泌尿道感染;經治療便秘後,六成至九成不再遺尿;而有泌尿道感染之小朋友,若是泌尿道結構正常,則百分之百不再反覆泌尿道感染。

(6)情緒上的影響:

長期便秘的小孩有時會造成焦慮的症狀,對病童及家屬造成精神及情緒上的沖擊。

雖然長期便秘的小朋友九成以上為功能性(機能性)的問題,但仍有一成為非功能性便秘,其原因可能是:腸道結構有異常(如先天性巨結腸症,肛門狹窄...);內分泌或代謝上之異常(如甲狀腺機能低下,腎小管酸血症...);神經肌肉疾患(如脊柱裂,脊髓發育不良...);某些藥物之副作用造成腸胃蠕動減緩。

在診斷上必須小心排除這些可能性;尤其是先天性巨結腸症,此病很容易引發細菌在大腸內滋生,造成毒性巨結腸症引發腸穿孔及敗血症,造成死亡。

對於新生兒時期胎便沒有在兩小時內解出,而後又經常便秘腹脹及體重增加不理想者,須懷疑先天性巨結腸症之可能。

所以在評估一個長期便秘的小病人必須仔細詢問病史,特別是新生兒時期胎便解出之時間,嬰兒時期的排便狀況及體重增加是否理想;身體檢查須注意有無肛裂,指診時肛門之壓力,脊椎腰薦部有無外觀上之異常。

另外病人是否接受過腸道手術,有無服用易導致便秘之藥物,平時之飲食習慣,周遭環境之壓力,生活作息有無改變...等都是必須加以考量的。必要時可以安排進一步之檢查,包括腹部X光片、超音波、下消化道攝影、肛門黏膜切片檢查及測量肛門直腸之壓力反射等。

在治療方面:

最重要是找出病因,對症下藥;若已排除其它因素,屬於功能性便秘的小朋友則可由下列幾方面來著手:

(1)飲食方面:

多吃富含纖維質的蔬果、多喝水;加州梅及黑棗(或黑棗汁)也有不錯之效果。

(2)生活作息及情緒方面:

多運動,作息正常且放鬆心情。養成每天上廁所之習慣,不要憋便。

(3)藥物之使用:

儘量以口服為主,避免常常灌腸造成小朋友畏懼之心理。而服藥時間之長短則視小朋友之情況而定。

功能性便秘一般預後都很好,臨床上常見失敗的原因是太早停藥,以致於症狀反反覆覆。一般需要讓直腸的排便反射及大腸蠕動恢復正常才可考慮停藥,故只要家長和醫師配合,通常治療效果均不錯。

 

封面圖片來源

Thetor.P /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紅豆怎麼煮才透又軟?專家教你正確吃法:減肥、消腫、順便祕

© 2016-2024 Links Technology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Pollster Technology Market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每日健康 Health 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許轉載本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