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癌症」還可怕!加速「腎衰竭、下肢病變」幕後兇手竟是它!這「五類人」要小心提防|每日健康Health

(原文標題:驚!這種病一旦得了就無法治愈,併發症達100多種,比癌症還可怕)  

 

糖尿病高危人群

 

1. 遺傳因素 

糖尿病的遺傳史非常明確。其中一方直系親屬患有糖尿病,遺傳糖尿病的可能性約有20%;父母親都患有糖尿病,遺傳的可能性增加到30-40%

 

2. 後天因素 

肥胖、喜歡高糖高油飲食、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規律等人群也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100多種併發症糖尿病成為無聲殺手

 根據權威數據,目前中國在已有的1億糖尿病患者,恐怖的是,有5億成年人處於糖尿病前期(血糖控制不佳,隨時可能發展成為糖尿病),也就是說,中國有近一半的人口處在糖尿病的陰影之下!

 

有人覺得糖尿病太常見了,不是事兒。可是你知道嗎,它實際上是個凶狠的殺手。在中國,每六秒就有一人因糖尿病及其併發症而死亡,每年吞噬130萬人,死亡率在過去二十年增加了78%

 

嚴重併發症是糖尿病的可怕之處:

血糖長期處於超標狀態,會導致全身疾病,發生致命危險,如:足部與下肢病變、失明、腎衰、心梗、腦梗等。併發症多達100多種。

 

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腦血管所致10%是腎病變所致。因糖尿病截肢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

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現併發症的幾率在46%以上;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現併發症的幾率高達98%

糖尿病導致的過早死亡已經佔到了40%,這個比例還會繼續上升的。

 

驚!中國糖尿病患者數量世界第一但知曉率竟然只有1/3

 

不僅如此,在世界範圍內,中國糖尿病的患者量最大,佔到世界的四分之一。來看幾組對比數據:

  1980年至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中國糖尿病患病率從1%上升到了10%,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

  中國糖尿病知曉率為36.1%,治療率為33.4%。而美國知曉率是70%,治療率達到了63%

  中國有50%的糖尿病患者只有在發生例如失明、中風等嚴重的併發症後才前往醫院治療。而美國,由糖尿病引起的嚴重併發症已大幅下降,比如急性心梗下降了68%,中風和截肢發生率降低了53%51%

 

糖尿病高發原因竟然是這個 

那為什麼中國人患糖尿病的概率這麼高呢?一般認為,糖尿病的發病率與肥胖密切相關,但肥胖率比中國高很多的美國,為何糖尿病發病率比中國低呢?又為什麼,在中國,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是體重不超標的正常人?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美國等發達國家國家的糖尿病患者多數為胰島素抵抗(即身體對胰島素喪失了敏感性),病人一般較胖;而在中國,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為胰島素分泌能力不足引起,病人較瘦。

 

而科學家深入研究發現,這個背後是中國人基因的特殊性——中國人有一些導致糖尿病發生的特殊基因。

 

比如KCNQ1基因,這是中國人攜帶的糖尿病遺傳風險最高的基因,能使糖尿病患病風險增加50%。再比如PSMD6基因,會使糖尿病風險增加12%左右。再有如PAX4這個基因,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人群患上糖尿病影響很大,卻對西方人沒有什麼影響。

 

預防是對付糖尿病最好的辦法

糖尿病風險早知道早預防

 

目前科學家已經證實,有80多個基因與糖尿病的發病有關係,因此做基因檢測,瞭解自己是否為高危人群,對大家的健康至關重要。

 

在美國基因檢測已非常普及,每年有800萬人主動進行基因檢測以進行健康管理和疾病預防。

 

當然,糖尿病是由先天的基因遺傳和後天的生活方式共同作用導致的。當我們瞭解自己的基因後,再針對性地調整後天的生活習慣或環境,我們的健康才有備無患。

 

如下圖基因檢測結果顯示,這個人的糖尿病風險是普通人的3倍以上,那麼檢測就很有預警作用。

 

如基因檢測出有糖尿病的高風險,那麼就可以針對性地進行預防和干預:如定期篩查血糖;控制高糖飲食的攝入,控制體重,進行規律的鍛鍊;控制高血壓、高血脂,可有效降低併發症的發生;戒煙戒酒等。

 

高危人群注意了這些人特別需要做基因檢測

 

        血糖、血脂和血壓超標的人

        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婦女

        中年人,工作壓力大,飲食不健康、不注意作息的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

        肥胖與超重人群

 

 

》點此加入《每日健康》LINE粉絲團 

 

原文出處 : 本文經《 BTV我是大醫生官微 》授權刊登,非經許可,禁止轉載。

 

封面照片來源 www.kerjanya.net / OnHealth

© 2016-2024 Links Technology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Pollster Technology Market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每日健康 Health 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許轉載本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