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慢性失眠」盛行率高達11.3% 醫師推薦這3招比吃安眠藥更有效

(談到失眠,總是讓人直接聯想到安眠藥,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的資料,台灣人每年約服用下3億2千7百萬粒安眠藥。)

citalliance / Via  123rf

每日健康/高醫醫訊 精神醫學部   蘇振翔主治醫師 

 

失眠已是個普遍的問題,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的委託研究顯示,全台慢性失眠盛行率高達11.3%。

長期失眠,不僅對專注力、記憶力、決策力、生活與工作能力造成影響,也可能增加日後罹患情緒障礙症(如憂鬱症)、心肺系統疾病、疼痛及免疫功能異常的風險。

導致失眠的成因往往複雜,治療的第一步是先找出造成失眠的次發性原因,例如:藥物、物質(咖啡、菸、非法藥物…)、內外科問題(內分泌、疼痛、呼吸中止症…)及精神疾病等,並針對該原因做處置,其次才是針對失眠問題本身做治療。治療可分為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現有的研究顯示,合併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療效才會更好。


台灣人每年約服用下3億2千7百萬粒安眠藥

然則,談到失眠,總是讓人直接聯想到安眠藥,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的資料,台灣人每年約服用下3億2千7百萬粒安眠藥。

其實並不是民眾喜歡吃安眠藥,只是很多人不知道除了吃藥外,還有其他的治療方法;而安眠藥並不是絕對不好,藥物治療對於緩解失眠的療效較快,只是停藥後易復發。藥物是治療失眠的方法之一,但不該是唯一!

失眠的非藥物治療有百百種,但經過科學認證,最具明確療效且無副作用的便是「認知行為治療」!

以下將簡述幾種認知行為療法,可單獨或合併藥物使用,用以處理失眠問題。

1.「刺激控制法」的原理是通過「制約」,去處理睡眠環境和焦慮連結而產生的失眠。

做法是不在床上做任何與睡眠無關的事,強化睡眠與床的連結性,讓身體產生慣性,在躺床時能快速進入睡眠狀態,若躺約20分鐘,仍無睡意時,就要起床進行一些溫和、乏味的事情,感覺有睡意後才再躺回床上。

養成固定上床及起床的時間,並避免白天補眠或小憩,將更有助於療效。

2.「放鬆治療」是透過像是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冥想法、正念靜觀等等技巧,去放鬆神經、舒緩肌肉,讓個案能從過度警醒與緊繃下逐漸放鬆,進而產生睡意及入眠。

目前本院精神科提供的生理回饋治療,不僅教導個案放鬆技巧,亦透過科學數據的回饋,對該技巧進行修正及強化,以促進其療效。

3.「睡眠濃縮法」是利用睡眠剝奪去增強睡眠渴望。

舉例來說明實際運用,若每次總得輾轉反側到凌晨1點方可入睡,那便請個案凌晨1點時才上床,藉以提升睡眠效率,若近一週皆可有效入睡,可將上床時間往前15分鐘,即改為12點45分,之後逐漸調整,讓個案能睡得更有效率。

所謂的失眠治療不僅是吃藥,若能合併上述等非藥物治療,相信能更早擺脫失眠之苦,不被藥物控制。

封面圖片來源:citalliance / 123rf

延伸閱讀

睡不著、睡不好竟是自找的,導致失眠的6大惡習你犯了幾項?

© 2016-2024 Links Technology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Pollster Technology Market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每日健康 Health 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許轉載本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