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豆類」究竟「致癌」還是「治癌」?真相終於揭開:這樣吃「癌細胞」暴增三成|每日健康 Health

每年2月4日為世界癌症日,國民健康署表示,全球癌症發生率逐年提升,每5分26秒有一人罹患癌症,在台灣更是連續34年蟬聯十大死因第一位,健保每年須支出815億在癌症醫療上,對個人、家庭、國家都是沉重的負擔。

 

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是預防癌症的重要關鍵,然而關於「豆類」與癌症的關係,一直呈現眾說紛云,不少人聽說相關研究指出,吃太多豆類(豆腐、豆漿、納豆)會引發癌症,也有研究報導豆類的異黃酮有抗癌效果,究竟吃豆是「治癌」還是「致癌」呢?

 

根據香港新聞媒體《香港01》報導:「豆類」既是抗癌食物,也可能導致癌症復發,聽起來相當矛盾,但卻是最接近科學真相的事實。

 

美國喬治敦隆巴迪癌症研究所(Georgetown Lombardi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發表的最新一期研究報指出,食用豆類可以預防罹癌風險,但在特定情況下,卻有可能增加「癌症」復發的機率。

 

防癌或抗癌?關鍵都在「大豆異黃酮」

國人常吃的豆製品中,含有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被認為有預防癌症的功能,西方研究認為,以豆類為主食亞洲人,多在兒童時期吃豆類,成年後罹患乳癌的風險,較歐美國家低25%以上。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大豆異黃酮屬於植物荷爾蒙,人體食用可能會刺激癌細胞生長,特別乳癌患者,因雌激素受體呈陽性,食用太多豆類,是否易提高惡化或復發的機率?

 

這樣吃豆類,癌症易復發

這項以餵食金雀素黃酮給罹癌的老鼠的實驗發現:假如是在癌症康復後,突然進食大量豆類食物,癌症復發率會高於之前定期進食豆類的老鼠。復發機率更高出33%。

 

負責該項研究的教授Leena Hilakivi-Clarke指出,異黃酮可以讓免疫系統發揮作用對抗癌細胞,但若動物沒有「事先」啟動這個,大豆異黃酮反而可能成為癌症的催化劑。

 

教授指出,這個實驗解答了長久以來「豆類」與「癌症」的迷思,不少研究建議罹癌或曾為癌症患者的人少吃豆類,他認為正確方式應該是:平常不吃豆類的人,的確兵該要避免接觸豆類食物,但若從小就吃豆類長大,那豆類中的植物化合物,可以進一步降低癌症復發的機率。

 

女性該怎麼吃異黃酮才對?

其實大豆異黃酮除了有抗癌作用之外,也是緩解更年期不適、預防骨質疏鬆的良好食物來源。唯獨有乳癌或卵巢癌家族病史,或從未生育過的女性,在定期健康檢查時,最好諮詢醫生是否需要避免食用豆類食物,以免觸發引發癌細胞病變的基因。

 

參考資料:

香港01

 

封面圖片出自:

Nutraingredients

 

© 2016-2024 Links Technology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Pollster Technology Market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每日健康 Health 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許轉載本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