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健康/趙哲暘醫師(仁祥牙醫診所院長)
從表觀遺傳學看牙齒問題
傳統上都認為齒列不整與咬合不正是受遺傳影響,也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父母有人戽斗,孩子也會戽斗;父母有人是暴牙或小下巴,孩子會是暴牙、小下巴的機會就高。不可否認,以身體與臉型結構來說,遺傳是強遺傳,所以臨床上,小朋友是小下巴或戽斗者,矯正醫師通常會詢問,家族中是否有相同的臉型;如果有,認定遺傳的機會就高。
純粹以遺傳來思考,既然臉型、牙齒的排列與咬合是遺傳所造成,所以只要是齒列不整,就是拔牙來獲得牙齒排列整齊的空間;只要是臉型不對,就靠手術來改善臉型的美觀問題。看起來合情合理,臨床治療成果也確實快且有效率,但是,如果齒列不整與咬合不正的問題,可能還有遺傳以外的因子,這時候,單從牙齒的觀點看待牙齒矯正,就值得三思了。
夫妻臉是怎麼產生的?
屏除血緣關係的遺傳,我們是不是也常聽到所謂的「夫妻臉」呢?有研究指出,人一輩子會不自覺尋找一個臉型與父母相像的對象,和對方結為夫妻,這是基於所謂腦部的「印記」,因此夫妻自然會有比較相像的臉型。只是傳統東方社會以媒妁之言決定婚嫁,兩個完全不相識的人結為夫妻,密切的相處一輩子之後,兩個人的臉竟然也愈來愈像,這就很有趣了。由此可見,除了遺傳的影響之外,有其他因素讓兩人長得愈來愈像,這其實也是孩子齒列不整、咬合不正,甚至出現戽斗或小下巴臉型的另一個關鍵要素。
兩個家世背景、生長環境皆不同的人,結為夫妻後密切相處一輩子。兩人每天有著相同的喜怒哀樂,吃一樣的食物,一樣的咀嚼與飲食習慣,甚至一樣承受過大壓力而咬牙切齒......這些都會讓夫妻兩人的臉部肌肉呈現相似的運作方式,慢慢以特定方式拉扯臉上的骨頭,形成相似的臉部紋路,臉型的骨架慢慢趨於一致,也就愈來愈像。這說明了一個很簡單的概念。
除了遺傳之外,咀嚼、吞嚥、發音、情緒與壓力等習慣或環境都會影響人的臉型,特別是包含牙齒與牙齒周圍骨頭,以及附著在骨頭的肌肉等組織在內的口顎系統。
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矯正可以不拔牙》一書,
以上內容獲《時報出版》授權刊登,非經授權,禁止轉載。
封面圖片出處:Kang Sunghee /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