嚇死!冬天人人都愛穿的這種鞋,竟有致殘風險?留意3點杜絕軟骨磨損、腳趾畸形|每日健康 Health

(原文標題:冬季人人都愛穿的“鞋子”,竟有致殘隱患!現在知道還不晚)

小雪後,我國廣大地區都開始吹起“西北風”,氣溫逐漸降至0℃以下,甚至開始飄起了雪。雪地靴成了很多人的標配,但其中的健康隱患卻不小!

 

01 長期穿雪地靴,危害不容小覷

 

一到冬季,雪地靴就非常走俏,不論是明星還是普通百姓,幾乎人手一雙,但英國骨科醫院曾有一項調查顯示:英國近年患腳趾畸形、腳痛等病症的女性數量急劇上升,罪魁禍首就是雪地靴!

 

1、腿部變型

在一定程度上,雪地靴並不符合腳的結構。腳有一定的弧度,但雪地靴的外形呈直角狀,而且基本是平底的,可能形成“八字腳”

 

 

2、軟骨磨損

人在直立行走時,重力全都壓在兩條腿上,尤其是足部。但雪地靴使用的材料都非常軟,而且內部空間相對較大,穿上後腳會有一定的滑動。

 

此時,每走一步路,重力都會沿著足部向周圍散開,增加腳弓的衝擊力。久而久之,即會損傷足部、腳部、膝蓋、臀部、腰椎等,尤其是腳底筋膜和軟組織。嚴重時,可造成關節退變等永久性的傷害

 

 

3、影響骨骼發育

小孩是穿雪地靴最常見的群體之一,但小孩子的骨骼正在生長期,且活動量較大。長期穿雪地靴,很可能影響骨骼發育、拉傷韌帶,形成不良走姿

 

02 穿雪地靴,注意三個點

 

選購正規雪地靴

 

不少人會發現:專櫃的雪地靴很貴,很多都是上千的,但網上一百來塊就能買上一雙。雖然也有保暖效果,但穿著時腳部不透氣,常悶熱出腳汗,容易滋生細菌,導致腳癬等疾病

 

減少穿著時間

 

研究顯示“ 連續穿著6個月以上,會導致腳部永久畸形 ”。

雖然我們不可能連續穿6個月,但經常穿也存在一定的隱患,尤其是在外界的刺激作用下,也可能在短期內造成關節周圍軟組織挫傷。

 

 

穿後進行泡腳

 

門診上也有“穿雪地靴長途旅行後,腳部不適”的患者,建議白天穿雪地靴後,尤其是活動時間比較長時,及時更換雪地靴,並進行泡腳,以緩解疼痛等不適感,清潔腳部。

 

選鞋技巧

鞋的前底柔軟,但有一定的厚度;

鞋的大小比腳大0.5-1公分;

鞋需要有2-3公分的後跟,這樣走起路來會比較穩當。

 

▲根據腳型選擇合適的鞋

 

腳,是人體重要的負重器官和運動器官,從足部到頭顱,任何一個地方出了問題,走路的姿勢都會發生改變,不同的腳型也預示著身體隱患,我們如何通過腳識別疾病?

 

03 腳繭子,隱藏的健康危機

 

每個人腳上或多或少都會有繭子,但有些特殊位置的繭子,可能有致命風險。

 

1、內側繭

 

雙腳內側長繭子,預示著腳部受力不均。長期如此,可形成X型腿,甚至導致膝關節、髖關節、脊柱變形。到中老年時,坐立後可伴有疼痛。

一些老年人長了內側繭後可伴有膝關節炎、髖關節炎,及時糾正足底的硬繭可能會有改善。

 

 

2、外側繭

 

雙腳外側長繭子,預示腳外側受力過大。長期如此,可形成O型腿,也會導致膝關節炎、髖關節炎,加速關節退化,甚至引起脊柱側彎,腰椎不適,影響整個背部形態。

 

 

3、特殊關節繭

 

有些人的繭子常長在近側指間關節,尤其是第二個腳趾特別長(錘狀指)的人。如果鞋子不合腳,第二腳趾長期曲著,關節頂出,易與鞋子摩擦形成破損,嚴重時可伴有潰爛,甚至導致骨髓炎,有截肢的危險。

 

 

4、“ 致命繭”

 

普通的繭子麵積比較大,硬珈比較均勻。

但若是長在中間的繭子面積非常小,且外側呈半透明,中間有個類似火山口的弧,要引起注意。修剪時一不注意,可能引起細菌繁殖,引發敗血症

 

 

修剪繭子

用溫水泡軟,形成分界線後不易傷到正常的皮膚;

 修剪要適度,搓腳板、磨腳石、刀片等工具都可以使用,但不要傷及正常皮膚,也不要和他人共用,以免感染腳氣等疾病;

③ 修剪後,適當塗抹一些潤膚乳,以保護皮膚。

 

04 兩種特殊腳型,後果更可怕

 

1、藍指綜合症

 

藍指綜合症,也就是“花腳”,指腳趾頭顏色不均一,但腳底、腳麵都正常。初期時,可見紅色、白色,但後期會發展為紫色、黑色,可能預示著嚴重的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

 

腳離心臟最遠,血液循環相對較差,早期的血管斑塊掉下來後可能堵在腳趾的血管裡,當其缺血後即會出現顏色變化,觸摸時也會有缺血性的疼痛感,需引起重視。

 

 

2、脊柱側彎

 

很多人在走路或是坐立時,身體都無法保持絕對的平衡,但若偏差過大,腳印深一腳、淺一腳,可能預示脊柱側彎,增加癱瘓風險

 

骨盆傾斜,可改變下肢的長度,出現長短腿,導致脊柱側彎,引起脊柱兩側受力不平衡。若未在早期及時修復,機體自身的修復功能會促使骨頭增生,壓迫脊髓或神經,嚴重時可致癱瘓。

 

 

> > > >脊柱側彎自測

 

可通過彎腰或是前屈試驗,判斷是否患有脊柱側彎。雙手合十,低頭彎腰看後背,如果後背一高一低,預示著脊柱側彎。

 

 

改善方式

①糾正姿勢。不良姿勢會在無形之中加重脊柱負擔,及時糾正坐姿、站姿;對於久坐人群,也可藉助牽引護腰帶,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預防腰椎疾病的發生。

② 補充營養素。骨骼營養流失過快也會造成脊柱疾病,日常中可適當多吃富含鈣、維生素K、維生素D、膠原蛋白、多酚的食物,如:芝麻醬、蝦皮、菠菜、納豆、檸檬等,必要時也可服用營養補充劑。

③ 科學運動。運動可以刺激成骨細胞的生長,提高骨質,也能舒緩肌肉,改善症狀。

 

Via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gzMTQ3NA==&mid=2652091549&idx=1&sn=0f8e496af2195518fcec86ef702c36fb&chksm=bd045d008a73d41693fbed549c8ce354803f85c102322fc14bfc06be196a275585ce1eb47a76#wechat_redirect

 

 

 

原文出處;本文經《BTV我是大醫生官微》授權刊登,非經許可,禁止轉載。

 

 

封面圖片出處:mongione / shutterstock

© 2016-2024 Links Technology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Pollster Technology Market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每日健康 Health 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許轉載本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