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采玹驚傳「膽管癌」辭世!醫師:檢出後存活率不到24個月|每日健康 Health

楊采玹個人臉書 / Via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405178089611958&set=t.100003593418747&type=3&theater

每日健康/綜合編譯 林暐鈞

 

根據台灣各大媒體報導,本土劇資深演員楊采玹於近日凌晨在家中因膽管癌不幸離世。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在所有癌症中,民眾對膽管癌較陌生,醫界也對它的致病機制不算太清楚,手上握有的治療武器也相當有限,因此膽管癌又被稱為「孤兒癌」。

 

 

根據《自由娛樂》好閨密林秀芳再得知消息後失聲痛哭,原本去年10月他們相約要一起到韓國遊玩,但當時楊采玹一方面忙著賣房子,又檢查出膽發炎,「有一天睡覺起來,她說臉變綠色,後來就醫檢查之後確認是罕見的膽管癌。」,後於近日離世,令人感到相當悲傷,膽管癌到底怎麼預防會比較好,才能避免再有憾事發生?

 

 

 

什麼是膽管癌? 

根據《國家網路醫藥》的資料,膽管癌也可以被稱做是膽道癌,是由膽管細胞所形成之惡性腫瘤,可以從肝臟內外任何有膽管的地方產生,依據腫瘤的位置分成肝內、肝外膽管癌,是肝臟的第2大癌症,被發現時大多為末期,且對化學治療的反應不佳,所以預後相當不好,根據醫學文獻統計存活的中位數低於24個月。

 

 

膽管癌其發生部位、腫瘤侵犯、膽管阻塞程度有關。由於膽管癌是屬於生長較慢的腫瘤,病人常常一開始症狀不明顯,等到有症狀時病情都已相當嚴重,並且進展到疾病末期。病人常常只有腹脹不適等病狀,到了腫瘤太大佔據大部份肝臟時才會出現黃疸或肝功能異常的情形,另外一些病人因為腫瘤導致膽道阻塞合併急性膽管炎時,出現發燒、畏寒或腹痛等症狀時才被意外診斷出有膽管癌。

 

 

 

膽管癌難以發現

膽道阻塞通常是膽管癌長在肝門部份或是肝外膽所引起的,因此病人會出現黃疸及皮膚搔癢的症狀,或一些腹部不適的症狀,如噁心、嘔吐、体重減輕、食慾不振、發燒、腹部腫塊等。膽管癌常因早期症狀不明而較不容易早期診斷,肝門型與肝外膽管型雖然較早出現黃疸等症狀,但這並不代表能達到提早預防的效果。

 

 

目前對於引發膽管癌的危險因子認為是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包括遺傳、先天性膽道異常、膽道慢性發或慢性感染症,例如硬化性膽管炎、膽管結石症或寄生蟲等疾病,另外可能與藥物或是化學物質有關。

 

 

 

膽管?

只是膽管到底位於那裡?它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人說「肝膽相照」,肝和膽確實關係緊密。膽管是一個管狀構造,位於肝臟與十二指腸間,肝臟每天所製造的膽汁,須透過膽管通道輸送到十二指腸,幫助消化,分解脂肪。  

 

 

 

唯一辦法是杜絕三大危險因素:

 

1.生肉 

根據《蘋果日報》的報導,泰國東北部鄉村一道家喻戶曉、便宜又好吃的菜,竟是全村致癌原因。這道菜是由未煮熟的魚肉混合香料、檸檬及蔬菜而成,製作方便,但生魚肉有很多寄生蟲,不少人因而患上膽管癌,每年有2萬名泰國人就是死於此症。

 

 

2.塵蟎 

根據《鏡報》的報導,一名女子莫名其妙的覺得皮膚特別癢,很理所當然地把它歸類為單純的皮膚問題。殊不知是被塵蟎侵入皮膚,起初她不以為意,但沒想到這個困擾持續纏著她4個月,再次就醫後,被醫生診斷為更嚴重的膽管癌,這令她與丈夫相當崩潰,原本只是小小的寄生蟲困擾,卻演變成癌症。

 

 

3.肝問題

根據《自由時報》,中國附醫胃腸肝膽科醫師楊其穎說,BC肝炎患者在10年內有3.5%的機率惡化成膽管癌,比一般人高出許多。且膽管癌早期無症狀,等到發燒、黃疸已經晚期,很多不能開刀,到了2期以後存活率僅30%。因此建議BC型肝炎,除了注意肝硬化、肝癌,膽管癌也不能輕忽,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

 

 

 

結論:

膽管癌早期難發現,等到膽汁阻塞出現腹痛、黃疸,大多為晚期,而第1期的5年存活率達70%2期以後就掉到30%以下,建議少吃油膩、喝酒、生肉而且有肝炎更要注意追蹤,還有避免遭受寄生蟲感染,相關知識可讀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塵蟎還會造成腸胃道腸漏、全身發炎!名醫師授簡易3妙招殺光它們|每日健康 Health

「塵蟎」如何消滅才好?3招「殺蟎」殺很大|每日健康Health

肉愛吃生的?醫師:癌症、腦膜炎,肝臟寄生蟲易上門|每日健康 Health

 

 

 

參考資料:

《自由時報》

《鏡報》

《蘋果日報》

《國家網路醫藥》

《自由娛樂》

 

 

 

封面圖片來自:

楊采玹個人臉書

© 2016-2024 Links Technology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Pollster Technology Market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每日健康 Health 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許轉載本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