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為你好,所以你要聽我的。」照顧父母的盲點,竟與孩提時期一樣...

乃菁醫師跟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一、我們都畢業於國防醫學院。

二、我們都喜歡照顧老年人。

三、除了病人,我們也關注照顧者的負擔和壓力。

因此,當我看到乃菁醫師的新書《「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書稿,內心不知有多麼開心。過去跟照顧者有關的書籍,常常主軸是醫療專業,談要給老年人吃什麼、要怎麼運動、如何才達到無微不至的照顧;不然就是關照照顧者的內心與壓力,描述照顧者面對多少辛苦,要如何紓壓或是處理等等。而乃菁醫師的這本書很不一樣,可以說,終於有一本書,來告訴我們,身為照顧者,面對老年人的互動方式、行為、言語,應該要怎麼做。

在寫推薦序的幾個禮拜的時間,其實我自己也面臨著,母親健康狀態的下滑。

六十九歲的媽媽之前都很健康,除了關節有時痠痛以外,沒什麼大病痛。最近幾個月,媽媽卻常常抱怨,胸口有點悶、呼吸有點急促。我總是跟她說:「要多休息。」直到有一天,她真的變得很喘,我趕緊叫她去急診室。一看,已經出現了初期心衰竭和肺水腫的症狀。

身體有了問題,當然要開始治療。媽媽自此以後,每天吃的藥增加了許多,而吃藥初期的狀況不是很穩定,所以常常又喘起來,又要跑到急診去。

我是家中獨生子,對我而言,最辛苦的並不是那些臨時的突發狀況,而是開始意識到「媽媽的健康跟以前不一樣了」這件事。想到這件事,我內心經歷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一開始,是有點自責:「我是不是漏了什麼?是不是應該要更注意什麼地方?是不是讓媽媽太累了?」接下來,是開始擔心:「接下來會不會愈來愈壞?如果藥物控制不好,怎麼辦?如果其他器官也出狀況,怎麼辦?」最後,我發現我的言語和行為,開始變得愈來愈具指使性、權威性:

「媽!要按時吃藥喔!」

「媽!不要吃太鹹啦!」

「媽!不要太累!要多休息!」

「媽!不是叫你不要做家事了嗎?怎麼又洗衣服?」

我和媽媽的溝通,曾幾何時,變成如此命令、如此尖銳,有時甚至帶著情緒。

回顧起來,我和我兒子乖寶的對話,常常也是如此:「快去吃飯!」「怎麼還沒洗澡?」「趕快去睡覺!」

靜下心來的時候,我常常想,面對長輩的態度和面對孩子是相同的,但這樣是對的嗎?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照顧父母最後,我發現我的言語和行為,開始變得愈來愈具指使性、權威性。

 

乃菁醫師書中,幾乎都是探討這樣的狀況。第三篇中的女兒,對著爸爸怒吼:「如果你都不吃藥,那就乾脆去死一死好了!」這樣的言語,讓我膽戰心驚。但仔細一想,儘管我對媽媽的話,並沒有如此尖銳與冷酷,但其中隱含的意思都是一樣的,那就是:

「我是為你好,所以你要聽我的。」

台灣是一個高齡社會,到二○二五年,我們有五分之一的人,都是老年人,我每天的門診也面對非常多老年人和他們的家屬。其實我發現,老人家即使是動作慢了、思考慢了,但是他們依然很有智慧,甚至多數的老人家是可以為自己做出負責任的決定。只是,身為年輕一輩的我們,有沒有關注到老人家的感受?他們的情緒?他們的價值觀?他們的決定?我們如何探詢、理解並支持老人家的決定,也許是兩代之間開啟一段新的對話的關鍵。

我常常講一句話:和老年人相處,是一輩子都要學習的功課。這個功課,我自己也在學,其實不容易。身為照顧者,要隨時觀照自己的情緒、言語和行為,也要關心老人家的想法和觀念。在之中取得平衡,需要有很多的練習和引導。不過幸好,我們有乃菁醫師。

乃菁醫師是高雄長庚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平時的工作就是治療與照顧老人家,也關心老年人的家屬和照顧者。這次她特別整理了二十五個我們常常無意識中犯下的照顧盲點,我讀完後,也覺得收穫非常多。透過乃菁醫師提到的一些改變的方式,我發現,和媽媽之間的溝通,也變好了。

寫推薦序的時刻,也正是台灣疫情升級的時刻。街頭瀰漫著恐懼,大家都很緊張。網路上出現了這樣的口號:「團結抗疫、同舟一命。」看到這樣的標語讓我想到,其實,我們與父母親,不也是同舟一命嗎?小的時候,父母照顧我們;父母老的時候,我們照顧他們。我們都是同一條船上的人,而引領那艘船前進的,是雙方對彼此滿滿的愛。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更多內容請上寶瓶文化粉絲專頁;本文由寶瓶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2016-2024 Links Technology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Pollster Technology Market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每日健康 Health 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許轉載本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