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咳嗽竟然跟肺部無關,當心「脊髓空洞化」拖久問題大|每日健康 Health

ThongPooN/ Shutterstock

ThongPooN/ Shutterstock / Via  https://www.shutterstock.com

每日健康/ 蔣永孝(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教授與神經損傷及再生研究中心主任)

這事大約要從二○一四年說起,他每天總覺得脖子很痠,痠到每個禮拜都要到醫院接受按摩治療;此外,他常莫名其妙地咳個不停,有時候一咳起來就頭痛,甚至咳到突然昏倒,而且還常伴隨呼吸困難等症狀。

 

康尼森心裡清楚,他的健康一定出了大問題。首先,他懷疑不停咳嗽可能和氣喘有關,於是到醫院掛門診,胸腔科醫師幫他安排做胸部X光檢查,肺部看起來很健康,應該不是氣喘,但仍好意開了氣管擴張劑給他,他使用了一陣子,咳嗽依舊,症狀未見改善。

 

不是氣喘,那該不會是空氣品質不好,引起咳嗽和呼吸困難吧?他轉而懷疑起南部的空氣品質來,上網買了很貴的口罩,每天戴著出門,心想這下子就算再髒的空氣,也進不了肺部。沒想到戴了一段時間,還是沒有用,氣得他把那個口罩當垃圾丟掉。

 

日子一天過一天,康尼森只覺得自己的健康越來越差,常覺得累、沒有力氣,他也不知道為什麼。二○一七年一月,當他第三次咳嗽咳到突然昏倒,再次醒來之後,他再也受不了那種感覺不到明天的日子,直接殺到某家大型醫院掛急診,要醫師為他做腦部核磁共振掃描檢查(MRI)。

 

抽脊髓液才確診原因

那次,他在醫院待了兩天。第一天,醫師說他的毛病可能和兩個原因有關,要再抽脊髓液做進一步檢查才知道。第二天,五個醫師浩浩蕩蕩走進病房,其中一個開口就說他的腦子有問題,下個禮拜就要開刀。

 

「開刀?有沒有搞錯!」醫師話才說完,他用不是很流利的中文驚呼出來。

 

先天有異常 脊髓空洞化

「這是一種先天性疾病。」蔣永孝解釋,我們的後顱窩裡面有小腦及腦幹,位置適中,小腦及腦幹周邊有滿滿的脊髓液,會從下方的枕骨大孔往下流到脊髓腔,形成一個循環。

 

康尼森的後顱窩比正常人小很多,小腦被迫往前方的腦幹及下方的脊椎等方向擠壓,進而把枕骨大洞給塞住了,脊髓液無法往下流,只好從脊髓神經的開口處經中央管道往下流,越積越多,就導致從頸椎到胸椎的幾節神經空洞化。

 

一旦神經空洞化,就會出現頭暈、頭痛、耳鳴以及有如蟲咬的麻痛感等症狀,嚴重者會不良於行。由於症狀不典型,有些患者四處就醫仍找不出毛病,甚至會被懷疑是精神疾病,往往就醫經驗都不是很好。

 

蔣永孝說,後顱窩小,推擠小腦至枕骨大孔下方,導致頸胸椎脊髓空洞症,這是發育異常的先天性疾病,不會遺傳,通常到了二、三十歲才發病。隨著空洞的範圍越來越大,被破壞的神經系統越來越多,症狀才一一浮現。雖然不會致命,但大多數患者都無法忍受一個個冒出來的不適症狀,通常會選擇手術治療。

 

手術其實並不複雜,只要拆掉一部分枕骨,再補上一塊三角形的腦膜,把後顱窩的空間加大,小腦就會回到正常的位置,不再堵住枕骨大洞,脊髓液可順利往下流到脊髓腔,重新形成一個循環,症狀就會消失。

 

開刀立解決 術後一身輕

蔣永孝以「一身輕」形容術後那種輕快的感覺,患者只需每年回診追蹤即可,頸胸椎脊髓空洞症可說是預後相當好的神經病變之一。

 

確定開刀時,康尼森打電話給剛回加拿大不久的爸爸媽媽,爸爸忙著工作,無法離開,媽媽就和阿姨一起來臺灣。為了避開即將來襲的暴風雪,她們還提前一個禮拜動身。

 

那次手術前後大約六小時,但扣掉術前的準備時間,真正動刀的時間大概只有三小時,對蔣永孝來說,算是小手術。

 

儘管如此,麻醉藥效消退後,康尼森還是痛得哇哇叫。要不是蔣永孝逼著他一定要下床走動,他還真想一直待在病床上呢。

 

「I feel happy!」二○一七年二月開刀以來,康尼森感到無比快樂,沒有咳嗽,沒有呼吸困難,沒有脖子痠痛,也不會動不動就覺得累,快樂得像隻小鳥。但畢竟動過刀,他不再碰足球、曲棍球這類激烈的運動,改換成健走、游泳及騎自行車等簡單溫和的運動,免得舊疾復發,那就糟了。

現在的他,已轉到臺南市西門國小工作,和另一名本地老師合教自然課,一個中文,一個英文,搭配得相當愉快。

定居臺南邁入第十個年頭,康尼森愛死了這個文化古城,下班後常和朋友聊天打屁、吃飯、看電影。到了假日,他就開車載愛犬Tigger和Maggie到海邊玩水,Tigger是臺灣土狗,Maggie則是帶有蘇格蘭血統的名種狗,都是他在臺灣的家人。

 

奇阿裡畸型│Chiari malformation

奇阿裡畸型是顱骨後顱窩結構發育異常、空間太小,一部分小腦組織滑進脊椎管腔內,腦脊髓液在此的循環空間受到擠壓,導致腦脊髓液通過脊髓神經內而到達頸脊椎以下部位,在神經內形成空腔。當空腔越來越大,病人的臨床症狀也會越來越多,身體某些感知會有遲頓現象,其中又以疼痛和溫度的感受較差。由於這是種長時間的慢性發展,臨床症狀並不明顯,通常無助於診斷,MRI檢查是主要的診斷方式,有症狀的病人才需接受手術治療。

 

本文摘自聯經出版公司神經不神經:神經外科醫師蔣永孝和病患一起走過的路

作者:林進修

以上內容為《聯經出版公司》授權刊登,非經授權,禁止轉載。

聯經出版公司 / Via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7523?utm_source=linkstechnology&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803

© 2016-2024 Links Technology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Pollster Technology Market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每日健康 Health 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許轉載本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