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健康/ 昝文清醫師(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外科)
每當病患與家屬聽到要動脊椎的手術,通常都會感到相當惶恐,擔心要開大傷口還須裝支架打骨釘,可能會傷到神經甚至導致癱瘓,因此常常選擇繼續忍受身心煎熬,最終導致喪失自我照顧獨立生活的能力。85歲的黃爺爺罹患腰椎骨刺半年,在基隆長庚醫院接受「腰椎經皮隧道減壓手術」,術後傷口的疼痛感輕,短時間便可下床行走,症狀大幅改善,恢復了往日的開朗。
黃爺爺旅居美國多年,半年前開始出現走路及久站時臀部麻痛且傳至下肢,無法站著超過5分鐘,走不到百公尺就必須坐下來休息,待下肢症狀緩解後才能繼續活動。當地醫院檢查診斷為第4-5腰椎滑脫併椎管狹窄(俗稱腰椎骨刺)壓迫神經,經安排進行復健、神經阻斷注射及熱凝療法等治療,病情未獲改善,醫師遂建議採手術切除第4-5腰椎椎板並加脊椎融合固定。
腰椎經皮隧道減壓手術效果卓越
由於黃爺爺年歲已高,手術風險大,且術後復原期漫長,必須長期配帶背架接受數月的復健療程,在考慮眾多因素而猶豫不決時,正好有朋友介紹基隆長庚昝文清醫師的「腰椎經皮隧道減壓手術」,於是決定回台接受治療。術後黃爺爺下肢麻痛症狀解除,數日後順利返美。3週後他特別來電報平安,並且表示症狀大幅改善,已開始外出散步,恢復了以往的生活步調。
腰椎狹窄主要是因為長年姿勢不良
腰椎狹窄(俗稱腰椎骨刺)是中老年人相當常見的脊椎退化性疾病,成因主要是長年姿勢不良及勞動所造成,中老年人走路或站立時出現下背、臀部及下肢痠麻痛甚至無力,必須坐或蹲下來緩解症狀時,就代表可能有腰椎狹窄壓迫到神經的問題了。若經醫師檢查確診為腰椎狹窄,經復健、神經阻斷注射或熱凝療法治療無效時,就必須接受手術解除神經壓迫。否則一旦等出現下肢肌肉萎縮失力、穿鞋會掉、常跌倒等情況時才手術,術後需花更多時間復健且難復原。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外科昝文清醫師表示,腰椎狹窄發生率在台灣及全球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台灣每年約有2-3萬件手術案例,好發於40、50歲以上的人,近年來8、90歲患者也相當常見。
目前治療腰椎狹窄的標準手術傷口較大,長則10幾20公分,短則3-5公分,或有好幾個傷口,對身體皮膚肌肉韌帶及關節破壞鉅大。若有合併椎骨滑脫、側彎或椎間盤突出的情形,就必須同時植入人工支架、墊片及打入骨釘等各式永久性人工植入物,以固定鎖住脊柱(稱融合手術)。如此不僅會改變並犧牲腰椎原有的彎曲伸展旋轉活動角度,且會增加手術操作過程中神經血管及臟器傷害的風險。術後還可能出現對植入物發生排斥等衍生的問題,造成術後適應不良,引發更難處理的持續性背部僵硬痠痛等症狀,甚至未來出現手術臨近節脊椎加速退化滑脫狹窄、再度壓迫神經等後遺症。
基隆長庚醫院神經外科發展「腰椎經皮隧道減壓手術」已10多年,前身是「腰椎微創減壓手術」,是一種經皮穿入式的微創手術技術,利用單一傷口將內視鏡或導管在X-光導引下,直接到達治療目標區,移除壓迫神經的關鍵病灶(通常是增生黃韌帶等組織),解除神經的壓迫,使症狀獲得改善。
這種手術方式可以大幅減少對身體組織的破壞,是一種無永久性植入物的微創手術法。相關的技術與儀器設備發展至目前,絕大部分的案例,如脊椎狹窄(骨刺)有或無合併滑脫/側彎、椎間盤突出、關節囊腫甚至於腫瘤,皆可利用這項技術來完成治療,手術本身安全性相當高。
昝文清醫師指出,「腰椎經皮隧道減壓手術」的特色,是單一小傷口約1公分左右,術後傷口疼痛度低,短時間便可下床活動,1-2天出院,骨刺病灶清除得更乾淨,最重要的是能盡量保留住脊椎結構,不植入任何型式的人工支架、綁帶、墊片或各種軟硬式骨釘等等永久性植入物,不犧牲腰椎原有的活動能力。術後背架的需要性較低,尤其對於高齡、骨質疏鬆或洗腎等慢性病不適合接受大手術或植入支架骨釘的患者,更是一項改善症狀極重要的治療方式。
昝文清醫師統計從2003年至2017年已為近1500例腰椎狹窄病患執行「腰椎經皮隧道減壓手術」,年齡從29歲至94歲,超過八成患者症狀獲得明顯改善,不過有少數案例發生腦脊髓液外漏(1.1%)、感染(0.4%)、血腫或組織液壓迫(0.8%)等等併發症。
若家中長者行走或站立時會出現下肢痠麻痛無力,最好盡早就醫
昝文清醫師強調,若家中長者行走或站立時會出現下肢痠麻痛無力、無法走遠站久的情形,或是從前每天都會去散步或從事其他運動活動的,突然變得不喜歡做,就應該要懷疑是否有腰椎狹窄的問題,應儘速至醫院求診,以免錯失治療時機,影響復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