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體重、BMI已過時?每天慢跑不一定會瘦?醫揭減肥「2大迷思」

潮健康/編輯部

你是「假瘦子」還是「真胖子」?過去要衡量自己的體態,通常都是看體重,或是用身高體重換算的BMI指數。不過,以人體健康的角度來看,「體格組成分析」或許是更具參考價值的指標。

與其在意體重不如看脂肪發布? 內臟脂肪與皮下脂肪差在哪?

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表示,事實上體重只有在出現大幅波動(生活方式無改變下,1個月內增加/減少超過2公斤)時,才需要被特別關注。一味追求體重減輕並不一定健康,例如現代人常見的「肌少症」、「骨質疏鬆」,就可能是體重過輕造成的問題。

洪育忠醫師指出,與其在意體重數字,不如好好瞭解自己的肌肉和脂肪分布,更能夠掌握健康狀態和疾病風險。如男性的體脂肪率普遍低於女性,但是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卻更高。關鍵原因在於女性較多的是「皮下脂肪」,對於健康影響較小;而男性容易累積的則是對健康威脅較大的「內臟脂肪」,許多中年男性都有的「鮪魚肚」,就是內臟脂肪的累積。

洪育忠醫師指出,如鮪魚肚這種脂肪匯聚於一處的「中心型肥胖」,易導致高血壓、高血脂,且內臟脂肪囤積易引起胰島素阻抗,進一步形成糖尿病。想要了解自己的脂肪分布,除了透過腹部超音波、身體組成分析,也可觀測自身腰圍:男性應小於90公分,女性應小於80公分。

「身體會自動囤積脂肪避免飢荒,這是一種生物本能,所以許多民眾是易胖體質,再加上現代人熱量過剩、體能活動不足的生活作息,導致處於肥胖問題的風險越來越高。」

提升肌肉量、降低脂肪率 「重訓」比有氧運動更重要

洪育忠醫師提醒,想要擁有健康的體態,首要之務應為「降低脂肪量」、再「提升肌肉量」。肌肉越多也將越容易燃燒脂肪,有效減去多餘的贅肉。然而,一般人常採取的減肥方式,像是跑步、游泳等,大多屬於有氧運動,雖然對心肺功能有益處,卻不一定會增加肌肉。

想要增加全身的肌肉量,最重要的運動不是跑步,而是肌肉訓練。「診間曾有一名20歲的年輕女性,雖然外表不胖,但身體組成分析顯示肌肉量不足、脂肪量太多,也就是所謂的『泡芙人』。女孩為了改善身體組成努力慢跑,一年後回來檢查時效果不彰,才發現是方法用錯了。」

控制熱量需要「溫水煮青蛙」! 醫曝正確觀念:「瘦」不代表真的健康

除了肌肉訓練,影響體態的另一個關鍵就是飲食。洪育忠提醒,極端的節食等於向身體宣布進入「災荒狀態」,導致新陳代謝快速降低、內分泌異常。較為正確的方式有點像「溫水煮青蛙」,每天達到些微的「熱量赤字」,才能維持正常新陳代謝。另外,避免精緻糖類攝取,並搭配優質蛋白質、好油及維生素的補充,就能在健康情況下改變體態。

洪育忠醫師提醒,很多人以「瘦」為美,但是瘦並不代表健康。掌握自己的身體健康,第一步不妨先做個全套身體組成分析,了解自己的肌肉及脂肪量。要注意的是,無論是體重還是身體組成,因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僅需與自己比較,慢慢透過運動和飲食改善,無須一味追逐體重數字。

延伸閱讀:

想減肥不應該馬上找健身教練! 醫揭減重失敗3大原因減重者必讀! 有計算熱量還是「好難瘦」? 醫籲別誤入「3大陷阱」

原文出處:

© 2016-2024 Links Technology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Pollster Technology Market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每日健康 Health 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許轉載本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