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骨鬆、乳癌都怪「月子」沒坐好 國寶級中醫教你4招正確調養

(基本上,生產完的體質原則上是處於「血虛」狀態,因此若身體有任何病痛或疾病,中醫首先會以「固氣血」為主。當然,還是得看「惡露」的有無,以及產婦生產時是自然產還是剖腹產?才能給予最適當的處置。)

GOLFX / Via  shutterstock

每日健康/黃蘭媖(國寶級女中醫師、不孕症權威專家)

 

小產或產後必學的身體調養方法大公開

不論妳是沉浸在喜獲寶貝的歡愉中,還是在痛失寶貝的傷痛裡,在進入下一個階段之前,都應該藉此機會把身體調養到最佳狀況,而坐好月子,就是一個最好的方式。

本章節收錄產後或小產的養護知識,想要把身體修補到最佳狀態的妳絕對不能錯過。

坐對月子,幫妳去除身體原有的壞毛病

經由科學統計,月子生活的種種注意事項確實是有其意義的。月子中調養得宜,可徹底去除身體原有的壞毛病,讓身體更加健康,媽媽們也會顯得更有魅力!

但錯誤的坐月子方式,則會加速身體老化,讓身材走樣、骨質流失,消耗體力,甚至更年期會提早來臨。

但或許有人會問,西方人也沒在坐月子啊,為什麼非要坐月子呢?

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平日飲食多為高蛋白、高脂肪的肉類,吃的多、運動也多,所以生產過程對西方女性造成的傷害相對較小。不過根據統計,一旦步入中年後,很多的婦科疾病、風濕、腰痠背痛、視力減退、關節疼痛……等症狀,比起有坐月子習慣的東方人來說,患病機率相對會增加;尤其在罹患乳癌的比例上面也很明顯。

另外,藉著坐月子的期間,正是媽媽與寶寶可以建立緊密關係的重要時刻。因此,剛剛生完的媽咪若能在這個階段受到良好的照護,多愛自己一點,擁有平靜、愉快的心情,那麼寶寶也能感受到,進而培養出健康的性格。

人工或藥物流產或小產後,補血、養血是調養重點

很多人都以為,只有生產才需要坐月子,但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小產雖然沒有真正的生產,但在流產的過程中,不論是人工或自然的方式,都會對母體造成很大的傷害,如果沒有好好調養,日後可能會引起月經失調、腰腹疼痛、痠痛,甚至不孕以及習慣性流產等後遺症。

小產與產後的調養階段是相同的,只是時間較短,大約23週即可。至於該用什麼方式來調理,還是要根據流產的原因來規劃。

人工流產、自然流產的調理法

人工流產對身體的傷害是最大的,加上過程中如果沒有處理好,很容易引起宮頸沾黏、子宮內膜變薄、子宮內膜異位症,而導致經血減少、長期閉經、不孕。

因此調理的重點是加強補血、養血,藉由補血的方式使子宮內膜增厚,也幫助被破壞的子宮內膜能迅速恢復原狀。

自然流產的調理法

這類型的流產是因為胚胎基因缺陷、發育不良或是母親身體虛弱造成的。這種胚胎的流產是自然淘汰的一種,從優生學角度,未必是一件不幸的事!

這類型流產的調養重點在補氣血、補肝腎;補氣血能使母體強壯,補肝腎可強化生殖系統,提升身體機能,可避免再度流產。

小產的兩階段調理法

第一階段/產後第1

調理重點:

以排除惡露、順暢經血、利水消腫為主。

小產後的第一周,禁止吃燥熱大補食物,以免影響子宮收縮,導致出血問題更嚴重。建議可以吃益母草活血調經、利水消腫,幫助子宮復原。

第二階段/產後第23

調理重點:

這時候的重點放在「補充元氣」。

加強小產後的體力恢復,可多補充維生素B12、維生素C,這兩者是造血的關鍵,也能讓傷口癒合得比較快。

食補方面,可在惡露排乾淨後,補充麻油雞或是腰子杜仲湯、十全大補湯、四物湯幫助補充營養,恢復體力、強化筋骨、預防腰痠。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小產原因、流產時的胎兒周數都不同,調養方式也會不同,建議應諮詢專業中醫師才能根據個人狀況設計適當的藥膳。

小產後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

1. 小產後要多休養,飲食力求清淡營養

小產後除了坐月子,也要改善生活習慣。少吃冰冷食物,多吃清淡且營養的飲食。

小產後714天內儘量多休息,不要做太激烈的運動以及提重物。

2. 流產後月經的恢復

如果從手術的那天,或是吃藥的第一天開始算,流產後第一次月經來的時間約46週後。但如果以吃藥的方式,胚胎需要花一段時間才會流掉,所以月經恢復的時間可能比較慢。

此外,懷孕的週數愈大,月經恢復的時間也會延後,以上這些情況,也會有個別差異。

3.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有性行為?

在流產後太快有性行為,一方面可能會造成感染,另一方面因為子宮內膜還未恢復穩定,在性行為後容易產生出血及腹痛。所以,如果是人工流產,在術後2個月內禁止有性生活

4. 身心理健康再懷孕,有助生出健康快樂寶寶

一般流產後大約23周,女性就可恢復排卵功能。不過,心理的恢復也需要時間,建議求子心切的女性,最好等到自已心理狀況也調適好之後才計畫再懷孕。在身心都健康的情況下,才能孕育出健康、快樂的寶寶!

媽咪必讀的「坐月子」調理原則!

其實生產後當胎盤排出子宮外時,子宮會立刻收縮,子宮底的高度也會隨著產後的天數而有改變。

生產後,子宮底高度降於臍平或臍下1指,產後第2天會稍高於肚臍,之後每天的下降速度大概是1 指的寬度,過了2週,子宮就會下降到骨盆腔,這時撫摸腹部已經無法摸到;等到 6 周後,子宮大概就可以恢復到懷孕前的大小。

所以,產後子宮底的位置應在腹部正中,但因為懷孕時乙狀結腸將子宮底推到右邊,因此子宮底有時會偏右,子宮在產後可以自行清除沾黏於子宮壁上的物質,經由陰道流出類似經期的血和經血量差不多,有時量稍微多一點,這就是大家統稱的「惡露」。

瞭解產褥期排出的惡露變化

「惡露」剛開始23天,量多且顏色偏紅,漸漸的會變成淡紅色,量也逐漸變少,大約產後第10天,大多會變成黃色或白色。在正常情況下,產後46週時,大多數產婦都應該已經排除乾淨了。

生化湯常用於治療產後惡瘀血內阻,加上其具有活血化瘀,促進乳汁分泌,讓子宮功能迅速恢復,並減少產後腹痛、預防產褥感染的作用,所以,也就成為產後的必服方劑。

基本上,生產完的體質原則上是處於「血虛」狀態,因此若身體有任何病痛或疾病,中醫首先會以「固氣血」為主。當然,還是得看「惡露」的有無,以及產婦生產時是自然產還是剖腹產?才能給予最適當的處置。

好孕湯療:國寶女中醫的3階段助孕法,幫你調整體質、對症根治,告別不孕! / Via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linkstechnology/products/0010798893?utm_source=linkstechnology&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811

原文出自:博客來

本文摘自台灣廣廈好孕湯療:國寶女中醫的3階段助孕法,幫你調整體質、對症根治,告別不孕!

以上內容為台灣廣廈粉絲團授權刊登,非經授權,禁止轉載。

封面圖片來源:GOLFX / shutterstock

© 2016-2024 Links Technology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Pollster Technology Market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每日健康 Health 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許轉載本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