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笨湖」65歲病逝!「大腸癌」引發骨髓病變奪命,醫師:「抗癌五式」才是關鍵|每日健康 Health

政論節目主持人、知名政論名嘴汪笨湖在2月16日上午傳出逝世消息!據悉,汪笨湖2013年曾罹患「大腸癌」開刀,原已康復出院,卻在去年底開始高燒不退,經醫師診斷為「骨髓化生不良症狀候群」,觀察壽命只剩一年左右,不幸於本月16日傳出病逝於成大醫院加護病房。

 

大腸癌發作率高,五招有效預防

汪笨湖因大腸癌接受開刀及化療,極可能就是引發骨髓不良症候群的主因。因此,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預防大腸癌──這個威脅國人最大的健康殺手之一,仍是重要關鍵。

 

根據哈佛大學癌症研究所胃腸道癌中心主任Charles Fuchs 指出,預防大腸癌的五大法門包括:

 

1.定期篩檢

癌前細胞瘤,或者大腸息肉在體內生長的初期,並無明顯徵狀,最好方式是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Fuchs醫生指出,50歲以上民眾應每年進行大腸鏡檢查,有家族病史的人罹癌風險較高,應在50歲前開始。

 

 

2.阿斯匹林

研究表示,每日服用阿斯匹林325毫克,可減少20%的大腸癌風險,但因阿司匹林容易造成胃腸道出血及潰瘍,因此不建議一般民眾自行服用。應在專業醫師診斷下進行輔助治療。

 

 

3.維生素D

Fuchs醫生表示,人體維生素D含量低於20毫微克/毫升時,大腸癌的風險即明顯增加;而維生素D水平高於30毫微克/毫升時,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則明顯降低。Fuchs醫生建議每天服用維生素2000單位,另一些研究也指出,補充維生素D可防止阿茲海默症。

 

  • 大腸癌的高風險因素
  • 年齡50歲以上
  • 大腸癌家族史
  • 經常食用紅肉類
  • 酗酒
  • 胃腸道發炎病史
  • 息肉病史
  • 維生素D水平過低
  • 肥胖
  • 久坐不動
  • 抽煙

 

 

4.飲食習慣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飲食習慣與大腸癌的風險息息相關,尤其是包括牛、羊、豬、在內的紅肉類,在高溫燒烤下會產生致癌性高的多環芳香烴(polyaromatic hydeocarbons, PAHs),因此,Fuchs醫生建議每周不吃超過兩份紅肉。另外,飲酒也可能增加大腸癌風險,女性每天不可超過一杯,男性則以兩杯為限。最後,高血糖的飲食也應該避免,血糖越高則容易升高胰島素,胰島素正是促進癌細胞生長的重要激素。

 

5.運動

雖然沒有直接的關聯證據,但超過52項研究指出,運動可以減緩肥胖及胰島素分密,每周應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等,就可以達到鍛練效果。

 

 

 

 

什麼是「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

據《台灣癌症基金會》報導指出,「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是一種血液細胞的病變,也稱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並且常演變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因此又稱為「前白血病」,多發生於60-70歲人身上,通常的症狀包括貧血、白血球及血小板過低。目前所知,引發「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的病因有可能是接觸放射性治療、化學治療,或是自體免疫疾病導至的不良性貧血問題,導致基因的不正常甲基化。

 

 

「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有相當機率發展成白血病,根據醫學網站《cancercenter》報導,初期的白血病症狀可能包括:

 

 

  • 異常發寒、發熱
  • 疲勞乏力
  • 食慾不振,過度消瘦
  • 盜汗
  • 骨骼、關節疼痛
  • 腹部不適
  • 頭痛
  • 呼吸困難
  • 頻繁感染(免疫力異常下降)
  • 容易出血、擦傷
  • 皮膚出現大量瘀斑

 

參考資料:

台灣蘋果日報

台灣癌症基金會

Harvard Health Publications

Verywell

CancerCenter

 

 

 

封面圖片出自:台灣蘋果日報

© 2016-2024 Links Technology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Pollster Technology Market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每日健康 Health 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許轉載本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