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40歲以下變多?愈年輕控制愈不佳?專家:3數字務必達標

潮健康/郭家和

40歲以下糖尿病變多 肥胖與精緻飲食是元兇?

台灣以美食文化享譽國際,手搖飲、鹹酥雞、珍珠奶茶廣受海內外歡迎。與此同時,台灣糖尿病每年新診斷人數已突破16萬,超出一年新生兒總數。《臺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2型糖尿病》顯示,糖尿病好發年齡層以40到64歲為大宗,比例高達59%。其次為65-74歲佔18-19%。從發生率來看,40歲以上相對穩定,而20到39歲的糖尿病發生數持續增加,顯示糖尿病年輕化問題值得密切關注。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醫師受訪指出,40歲以下的年輕糖尿病變多,與現代社會的生活型態有關,尤其是肥胖率及西化精緻飲食,是影響糖尿病的重要因素。許多國家為避免高糖飲食造成慢性病問題,陸續啟動開徵「糖稅」等公衛政策。一項研究更發現,台灣手搖飲料產業與糖尿病盛行率的趨勢曲線圖幾乎一致,可見糖尿病與生活型態的緊密關連。

黃建寧醫師表示,糖尿病是一種可以預防的疾病。年輕族群要避免糖尿病上身,建議從調整生活型態做起,包括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均衡飲食、避免熬夜及壓力,都能減少糖尿病風險。

愈年輕發生糖尿病控制愈差? ABC三目標要達標

「年輕族群發生糖尿病,更要好好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才能避免未來發生共病!」黃建寧醫師指出,從長期數據來看,台灣40歲前的糖尿病從過去到現在增加幅度約九倍,20歲以下甚至接近20倍。當發生糖尿病後7到10年,患者將可能面臨腎病變風險。因此,青壯年一旦發生糖尿病,更應及早積極控制,以減少大小血管併發症及洗腎問題。

黃建寧醫師表示,愈年輕發現糖尿病的病人,更應及早將糖化血色素(A1C)控制在理想範圍,幫助降低未來的併發症機率。然而,臨床上看見愈年輕的糖尿病族群,控制情況往往愈不理想,與青壯年的工作型態、生活壓力有關,較易有作息規律及飲食狀況不固定的現象。提醒年輕糖尿病族群,務必控制「ABC」3大目標:糖化血色素(A1C)在7%以下,血壓(Blood

pressure)小於130/80Hg及膽固醇(Cholesterol,LDL-C)小於100mg/dL,並遵從醫囑使用正確藥物,降低併發症風險。

胰島素是腎病變的代罪羔羊? 及早治療可延緩洗腎10年

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有效藥物,卻被許多人直接聯想到與腎病變甚至洗腎有關。黃建寧醫師指出,打胰島素造成腎臟惡化是錯誤迷思,多數病人是因為血糖控制不佳、疾病進展嚴重發生腎病變,面臨「不得不打」胰島素的狀況。由於施打胰島素與腎病變同時發生,導致病人誤將兩者連結,使胰島素變成了血糖控制不佳引起腎病變的「代罪羔羊」。

「糖尿病治療持續發展,胰島素已不一定是前線藥物,醫師會評估病人狀況在最適合時建議施打。近年風行的腸泌素也屬於糖尿病針劑藥物,但未必適合所有糖友,最好與主治醫師討論治療策略。最重要的是,及早接受正確治療,將血糖控制下來,才能避免腎臟、血管、眼睛甚至神經病變問題!」

黃建寧醫師提醒,根據國際研究,早期制定治療目標及完善治療計畫,可幫助糖尿病人長期降低61%的腎臟功能惡化風險。亦有研究顯示,使用正確藥物治療能延緩洗腎時間10-11年。現今已有腎臟保護功能更佳的糖尿病藥物選擇。提醒糖尿病族群,務必定期檢測蛋白尿、腎絲球過濾率數值,瞭解自身腎臟狀況,及早加入糖尿病與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網,獲得更好的照護品質,遠離腎病變與洗腎等併發症。


延伸閱讀:

糖尿病吃「鉻」種飲食穩血糖! 醫籲:「這兩樣」也是好幫手!

糖尿病每年人數比新生兒多! 糖腎共病風險高 醫:注意2大腎病變訊號

原文出處:

© 2016-2024 Links Technology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Pollster Technology Market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每日健康 Health 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許轉載本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