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病友說加油,
我還能夠說什麼?做什麼?
文◎謝采倪(「癌友有嘻哈」粉專負責人.「里里子假髮」共同創辦人)
──「默默」地陪伴,就已經很足夠了。
和本書作者沛宇的認識,要回溯到好幾年前。那年,我和幾位志同道合的癌友一起成立病友社群「我們都有病」,偶爾會舉辦病友講座,邀請「有病」講師,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有病」歷程。
而身為臨床心理師的沛宇,曾受邀擔任我們都有病講座的講師,我們因而結識。
經營病友社群的這些年,我在「陪伴病友」上,曾經遇到很大的難關,是因為有沛宇的建議,我才知道能如何面對陪病的課題。
當時,有一位和我交情不錯的大腸癌病友,突然和我斷了所有聯繫,我甚至被解除好友─在完全摸不著頭緒時,我收到了對方傳來的一則訊息,上面寫道:「刪你好友,不是因為你做錯什麼,只是我暫時不想被打擾。」
後來,我輾轉知道對方的病況急轉直下,心裡覺得很焦慮。我很想幫忙,也很想聯繫對方,卻不知道該怎麼做才不會造成對方的壓力……因此求助於沛宇。
我還記得,當時沛宇在電話中很溫柔地告訴我:
「你現在唯一能做的事情,就只有『默默』地陪伴。
「讓病友知道自己不孤單,想有人陪時大家都在,就已經很足夠了。」
在沛宇的建議下,我傳了一封訊息給朋友,內容是:「我尊重你刪除我好友的決定,請好好休息,不要有壓力。但如果你需要我幫忙,請讓我知道,我都會在。」
被已讀不回大約幾天後,朋友再次傳來臉書加友的邀請,我們重新恢復了聯繫──很慶幸在朋友的最後一程,我們有好好把話說開,彼此沒有留下遺憾。
沛宇跟我分享,有時候在陪病過程中更難做到的,其實是「忍住不要幫忙」。病人只是「病」了,但還是想活得像個「人」。周遭的人要是一直想幫上忙、太頻繁地關心,反而會造成病友的壓力。
每個病人的個性都不一樣,我的朋友,剛好就是屬於「不想被打擾」的類型。
沛宇很誠實地說,其實她也曾和我一樣,在陪病過程中感到挫敗,甚至一度想要放棄臨床心理師這份工作。
尤其每當癌末病人在生命凋零之際,問她:「心理師,請問我該如何面對死亡?」、「請問我該如何恢復健康?」她卻完全回答不出來,也幫不上忙時,內心的無奈,幾乎要吞噬她從事心理師的信念。
其實,這也是許多陪病者和家屬的心情。眼看病人承受著身體、心理上的痛苦,病情每況愈下,自己卻完全幫不上忙……無能為力的感覺,真的讓人很難受。
後來,沛宇的心態產生轉變,是在她決定不再以「幫病人解決問題」,而是「陪伴病人度過問題」以後。
面對情緒激動、憤怒的病友,沛宇會選擇「當稱職的垃圾桶」,絕口不給建議,也不下指導棋,就只是專心聆聽,讓病友好好抱怨,發洩不滿的情緒。
面對外在開朗、實則內心壓抑的病友,沛宇會選擇「當稱職的樹洞」,引導病友講出平時不願意或不敢講給親友聽的祕密或是心裡話。好好痛哭一場,總比強顏歡笑好。
比起「解決問題」,沛宇也開始更重視為病友「創造病床以外的回憶」。
例如,幫喜歡唱歌的病友,舉辦一場小型卡拉OK演唱會;例如,幫想念親友的病友,舉辦一場同樂會,讓大家能把握時光,留下歡笑,創造共同的回憶。
很多陪病者,常常都會收到「病人不喜歡聽到加油」的建議。但如果不能講加油的話,到底還能夠說什麼?做什麼呢?
這個問題,我想並沒有標準答案,畢竟一百種病人,可能有一百種個性,也有一百種截然不同的陪病方法。
但我相信沛宇以她的經歷所寫下的這本書,將會幫我們歸納出許多參考和建議,帶給我們許多靈感,真心推薦給大家!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癌症心理師的療心錦囊》
【更多內容請上寶瓶文化粉絲專頁;本文由寶瓶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