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健康/洪素卿(資深醫藥記者,中華民國婦產科醫學會顧問)
三代藥物共治突破瓶頸 可望接續標靶藥物為肺癌患者續命
最新跨國大規模臨床研究顯示,晚期肺腺癌患者接受傳統化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再加上抗PD-L1免疫治療藥物,患者一年疾病無惡化存活率近乎「倍增」!整體存活期也能明顯延長。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一般認為對免疫療法反應不佳的EGFR/ALK基因變異肺癌,以及傳統化療、標靶治療成效不好的肺癌肝轉移,在這種全新的老、中、青三代抗癌藥物組合治療下,疾病惡化死亡風險也都能降低近五成!
「對於特定患者族群而言,這次的研究數據證實,化療時合併使用atezolizumab(抗PD-L1免疫治療藥物)並加上bevacizumab(血管新生抑制劑),可說是提供了一個新的標準療法!」研究主持人、佛羅里達醫院癌症中心教授醫師馬克(Mark A. Socinski)在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大會口頭簡報時如此表示。該項研究成果也登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
佛羅里達醫院癌症中心教授醫師馬克(Mark A. Socinski)簡報最新化療合併使用免疫治療藥物成果
合併免疫治療藥物 一年疾病無惡化存活倍增
這項研究共有26個國家、240個醫學中心、1202名非鱗狀細胞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參與,其中包括台灣的臺大、長庚、榮總等13家醫學中心。
該研究先前已證實,在第一線使用標準化療(白金類藥物加紫杉醇)時,若同時加上抑制血管新生標靶藥物bevacizumab,可以增加療效並延長病患存活的時間。這次則進一步證實,加上抗PD-L1免疫治療藥物atezolizumab與前兩種藥物三藥聯合使用, 整體存活的中位數可達19.2個月,比起沒有合併使用免疫治療藥物的14.7個月,整體存活明顯延長。
此外,三合一治療組合下,有近四成(38%)患者治療一年內病情未再惡化,相較之下,未加免疫治療只有20%患者在治療一年時還未惡化!兩者差距幾乎一倍。且不管患者PD-L1的表現高低或基因是否變異,都有治療效果。
肺癌標靶抗藥性 新組合可望成為治療契機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的臨床試驗對象中,有104名患者有EGFR/ALK基因變異,這群患者先接受標靶治療後,才開始三合一組合治療。結果顯示,患者的疾病惡化死亡風險也大幅降低46%!顯示,新療法可望接續標靶治療為患者續命。
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岡遠表示,台灣肺腺癌患者中有50%-60%找得到基因突變。這些人有標靶藥物可以用,但標靶藥物用久會產生抗藥性。過去臨床試驗都發現,這些可使用標靶治療的患者,使用免疫治療的效果都沒有比使用傳統化療來得好!但這次這個試驗則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結果。這也是它有價值的地方。
此外,肺癌患者出現肝轉移時,不管是化療、還是標靶,治療時常常看到肺的腫瘤明顯消退,但肝臟上的轉移卻沒有消退,甚至後來因為肝臟上的腫瘤越來越大、肝衰竭死亡。而這次公佈的這項實驗則顯示,已經有肝臟轉移的患者,整體存活仍能延長超過四個月(13.2vs 9.1)、疾病惡化死亡風險也降低了46%。
免疫藥物結合血管新生抑制劑 肺癌肝轉移患者治療有解
馬克(Mark A. Socinski)於報告時也指出,有肝臟轉移的患者如果單獨使用免疫治療藥物加上標準化療,不加血管新生抑制劑,並無法延長整體存活!同樣的,有EGFR、ALK突變的族群也是一樣,沒加上血管新生抑制劑,同樣成效不彰。他認為,這顯示對這兩個族群來說,抗血管新生藥物與抗PD-L1免疫治療藥物兩者間所產生的交互作用有其重要性!這次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新的標準療法。
究竟兩者間的交互作用是什麼?李崗遠指出,目前的理論是認為血管新生抑制劑bevacizumab,會改變腫瘤微環境,讓血管正常化、把廢物有效清除,讓T細胞可以穿越血管進入腫瘤。此外,過去的臨床使用經驗還發現,患者體內的T 細胞同時也會被活化起來。
(整體存活率曲線比較圖)
免疫治療不再單打獨鬥 組合療法方興未艾
台灣肺癌約9成是非小細胞肺癌,其中又以肺腺癌較為常見。非小細胞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往往發現已經是晚期。目前對於晚期肺癌的治療方針,針對有基因突變者,第一線可用標靶治療,標靶失效後,則是化學治療;沒有基因突變者,則以免疫治療、化療或是合併治療。
「簡單的說,當患者現有的標準治療是化學治療時,新的療法就是加上免疫治療。」赴美國與會的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顧問敎授蔡俊明解釋,免疫治療藥物可以解開消防車(免疫細胞)上的煞車,讓消防車進入火場滅火,讓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可是,如果沒有足夠消防車,光是解開煞車也沒用。因此,結合了化療,先破壞腫瘤細胞,讓腫瘤釋出抗原,有助免疫系統派出「消防車」;至於抗血管新生藥物的角色就像是負責掃除救災路上的路障,讓消防車能長驅直入。
「過去從來沒有過那麼多證實有效的研究結果發表!」蔡俊明認為這是免疫療法的大獲全勝,如果以夜間的燈光來比喻標靶藥物,那免疫療法如同白日的太陽,此時免疫療法如同破曉黎明,未來發展充滿進步空間。
(蔡俊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