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不是治療完就沒事! 醫:2族群慎防「心血管」出問題

潮健康/編輯部

過去30年,癌症治療的進步提高了癌症患者的存活率,並使更多的人在接受治療後多年不再復發。但癌症治療有時會導致心血管循環系統出現問題,稱為「心臟毒性」。自癌症康復後的患者,可能要面對因為化療誘導的心臟毒性所引起的心臟損傷,其症狀可能降低生活品質,並增加心臟相關的死亡風險。

癌症不是治療完就沒事? 2大族群慎防「心臟毒性」發作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醫學科郭志東醫師表示,某些癌症治療如乳癌化學治療(小紅莓)、胸部放射治療、某些標靶治療、單株抗體和預防癌症復發的藥物等,可能導致心臟泵血效率降低,導致血流變化甚至增加血栓的風險,從而導致心臟病發作。

心臟併發症中最常見的是鬱血性心臟衰竭;最嚴重的心臟毒性則是心肌炎和冠狀動脈疾病,甚至是急性心肌梗塞。癌症治療亦可能引起的其他心臟問題包括低血壓、高血壓、心律不整和瓣膜疾病。

在開始癌症治療時,已罹患心臟病者、以及有心臟病風險因子(如抽菸、肥胖、高脂肪飲食習慣、缺少運動、有心臟病家族史等)的患者,其治療風險可能相對提高;而某些化療藥物也會影響心臟肌肉和血管,服用這些藥物會有更高的心臟毒性風險,特別是有潛在心臟危險因子。另外,接受胸部放射治療的患者也可能會有心臟受損的風險,因為心臟與輻射的距離很近。

郭志東醫師表示,在癌症治療期間和治療後,定期測量形變超音波分析可以檢測到心臟大小、心室收縮功能的微小變化,這可能是心臟毒性的早期跡象,需要臨床醫師適時介入,如給予心臟保護藥物,甚至更改化療或標靶藥物處方。

如何得知癌症治療有無「心毒性」? 治療前應先與醫師討論「3大問題」

郭志東醫師表示,要預防癌症治療帶來的心臟毒性,治療前病患應先了解2個重要問題,第一為本身是否有心臟病史、以及有無患上心臟病的危險因子。接下來,也要與醫師討論以下3個問題:

1.

在未來的治療計劃中,是否會帶來可預期的心臟損傷的風險(治療本身是否有心臟毒性)。

2. 在治療前、中、後,是否會安排特殊的檢測來篩檢心臟問題。

3. 療程本身是否包括胸部放射治療。

郭志東醫師解釋,接受潛在心臟毒性治療的癌症患者在開始癌症治療前,該評估可幫助醫生識別有心臟毒性風險的患者,並採取措施將患者的風險降到最低。評估項目包括:個人病史、家族病史、全面的心血管體檢、心臟功能檢查,包括心臟超音波和心臟形變分析。

其中心臟形變分析是一種新形態的的心肌功能測量方法,由心臟超音波和專門的電腦軟體計算技術綜合分析。其能準確評估潛在心臟毒性治療對心臟功能的變化。很多病患會擔心癌症治療帶來的心臟變化是否為永久性,而確實有些變化似乎為可逆、且其他損害似乎為永久性,該變化會持續多久尚未有定論。

避免心臟毒性須有積極作為! 戒酒戒菸、飲食運動都要改

郭志東醫師提醒癌症患者,接受癌症治療前可以採取更積極的作為,以避免心臟毒性。首先,要告訴醫師任何個人或家族的心臟病病史,同時還要詢問醫師的癌症治療方案是否會對心臟和血管造成任何風險。另外,如果有不良習慣如抽菸則必須戒掉,同時保持健康飲食以及多運動。在癌症治療期間避免酒精或咖啡因,因為其會導致心悸和心率加快。

如果在治療期間或治療後感到胸痛、呼吸急促、心悸或下肢腫脹,預必告知醫生。最後一點應該要牢記,不要把所有的症狀都歸咎於癌症治療「正常」的副作用。隨著癌症存活率的不斷提高,醫學界在癌症治療相關心臟毒性方面的認知也在不斷增長。科學家們正在努力了解更多導致心臟毒性的原因,希望日後能做到對心臟毒性早期檢測、治療和最重要的預防。

延伸閱讀:

運動過量恐心律不整、猝死? 醫:2類「運動模式」最危險

每年2萬人「急性心衰竭」 不做「心臟移植」死亡率達100%!

醫曝「1措施」延長治療黃金期

原文出處:

© 2016-2024 Links Technology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Pollster Technology Market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每日健康 Health 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許轉載本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