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們都誤會味精了!揭秘關於「味精的7大迷思」

直至今日,我們外食時還是偶爾會聽到「老闆,不要加味精」這句話。有些餐廳更是標榜「健康」的特色,在菜單上註明「本店不加味精」。味精的學名是谷氨酸鈉(Monosodium Glutamate,簡稱MSG),是一種氨基酸的鈉鹽,幾十年來一直背負駡名,許多人認爲食用味精會導致脫髮。但味精真的對人體有害嗎?

▲ 許多人認爲食用味精會導致脫髮等不良健康症狀。(示意圖/Unsplash

Unsplash / Via  https://unsplash.com/

一、味精是怎麼來的?

根據外媒CNA報導,1907年的日本,化學系教授池田菊苗(Kikunae Ikeda)的妻子,為他端上一碗熱騰騰的味增湯。他發覺這一天的湯特別鮮美,原來是妻子加了海帶。他靈光一現,想發掘海帶讓味增湯更美味的秘密,便開始著手研究海帶的成分。

池田教授通過一系列的化學實驗,並使用蒸發技術將該成分結晶後,最終確定鮮味的來源,是天然存在於海藻中的「谷氨酸」(Glutamic Acid)。受到啓發的池田教授,後來創辦了日本知名食品公司「味之素」(Ajinomoto)。

二、味精是如何製作的?

味之素最大的東南亞工廠,位於泰國大城府(Ayutthaya)。味精的主要生產原料是木薯根,再加工成木薯澱粉。澱粉溶解後,得到葡萄糖溶液,將溶液發酵,形成「谷氨酸羹湯」。羹湯經過過濾、加熱烘乾,分離出濃縮的谷氨酸鹽,這就是味精的製作過程。

三、味精真能讓食物變好吃?

「鮮味」(Umami)是繼酸、甜、苦、咸等味道後,被發現的「第五種味道」,味精的鮮味可增強鹹食的味道。當味精和核苷酸同時出現在鷄湯等肉製品中,一起品嘗時,大腦會認爲「這真的很好吃」。

▲ 味精的鮮味可增強鹹食的味道。(示意圖/Unsplash

Unsplash / Via  https://unsplash.com/

四、味精存在的地方比我們想像的更多

味精一般會標識在罐裝食物的標籤上,但蠔油和辣椒醬等的醬汁類,還有香腸、火腿等的加工肉品也可能含有味精,但未被列出。例如食品標籤上的「酵母提取物」或「水解酵母」等字樣,表示產品內添加了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谷氨酸其實也存在於天然食物中,例如奶酪、果汁、堅果和番茄。

五、為什麼味精名聲不好?

60年代後期,一位美國醫生每當在中餐館吃飯,就會出現後頸麻木等症狀。後來他寫信給《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推測症狀可能由味精引起,由此引發「中餐館綜合徵」的一系列負面新聞,味精也由此被冠上「引發口渴、麻木、脫髮」的駡名,許多人認爲味精會影響身體健康。

六、味精真的有副作用?

Northeast Medical Group首席醫師吳醫師(Kelvin Goh)認爲,人們用餐後的口渴等症狀,不一定是味精造成,也有可能來自過量鹽和加工油性食品。一般上含有味精的食物,鹽和添加劑的含量也很高。吳醫師指出,目前沒有強而有力的證據,表明脫髮、癌症與食用味精的因果關係。

七、多少味精算太多?

味精由78%的谷氨酸、12%的鈉和水組成。一盤炒飯同時加半茶匙食鹽(大約1,000毫克鈉)和一茶匙味精(接近700毫克鈉),已接近建議的每日鈉攝入量上限2,000毫克。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的評估,建議味精每日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30毫克。例如對於體重70公斤的人而言,每天攝入2100毫克味精已是上限。

© 2016-2024 Links Technology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Pollster Technology Market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每日健康 Health 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許轉載本網站內容